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W-Cu三层梯度热沉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梯度功能材料的概念、起源和发展第14-15页
   ·FGM的设计第15-16页
   ·FGM的制备方法第16-20页
     ·粉末冶金法第17页
     ·等离子喷涂法第17-18页
     ·气相沉积法第18-19页
       ·物理气相沉积法第18-19页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19页
     ·自蔓延高温燃烧合成法(SHS)第19-20页
   ·梯度功能材料的应用第20-21页
     ·航空航天领域第20页
     ·机械工程领域第20页
     ·光电领域第20-21页
     ·能源领域第21页
     ·生物工程领域第21页
   ·W/Cu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第21-23页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实验方案第25-34页
   ·技术路线第25页
   ·W—Cu三层梯度热沉材料成分设计第25-27页
     ·不同成分W—Cu复合材料物性参数计算第26-27页
     ·W—Cu三层梯度热沉材料的成分设计第27页
   ·W—Cu纳米晶复合粉的制备第27-28页
     ·制备W—Cu纳米晶复合粉原料第27页
     ·W—Cu纳米晶复合粉制备工艺第27-28页
   ·W—Cu三层梯度热沉材料的制备第28-30页
     ·压制第28页
     ·烧结第28-30页
   ·W—Cu纳米晶复合粉的表征和W—Cu三层梯度热沉材料的性能测试第30-33页
     ·W—Cu纳米晶复合粉的表征第30页
       ·粉末相组成的测定第30页
       ·W—Cu纳米晶复合粉的形貌观察第30页
     ·W一20Cu复合材料和W—Cu梯度热沉材料组织研究和性能测试第30-33页
       ·烧结体收缩率第31页
       ·烧结体密度第31页
       ·烧结体抗弯强度第31-32页
       ·烧结体显微硬度第32页
       ·烧结体热导率第32页
       ·W—Cu三层梯度热沉材料的热震性能和热疲劳性能测试第32-33页
       ·烧结体显微组织观测分析第33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3-34页
第三章 W—Cu纳米晶复合粉的制备及其表征第34-43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4-41页
     ·W—Cu纳米晶复合粉体结构分析第34-36页
     ·点阵常数分析第36-37页
     ·W、Cu固溶体类型分析第37-38页
     ·晶粒尺寸分析第38-39页
     ·W—Cu纳米晶复合粉形貌分析第39-41页
       ·W—Cu纳米晶复合粉扫描电镜分析第39-41页
       ·W—Cu纳米晶复合粉透射电镜分析第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球磨时间对W—Cu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第43-50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3-49页
     ·显微组织分析第43-46页
       ·W一20Cu烧结体金相组织分析第43-45页
       ·W一20Cu烧结体试样的断口扫描分析第45-46页
     ·球磨时间对W—20Cu复合材料致密度的影响第46-47页
     ·球磨时间对W—20Cu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第47页
     ·球磨时间对W—20Cu复合材料抗弯强度的影响第47-48页
     ·球磨时间对W—20Cu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第48-49页
   ·最佳球磨时间的分析第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粉末冶金法制备W—Cu FGM的研究第50-63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0-61页
     ·W-20Cu/W-35Cu/W-50Cu FGM致密化的研究第50-52页
     ·W-20Cu/W-35Cu/W-50Cu FGM显微组织第52-56页
       ·断面形貌第52页
       ·金相组织第52-54页
       ·断口分析第54-56页
     ·W-20Cu/W-35Cu/W-50Cu FGM成分分析第56-57页
     ·W-20Cu/W-35Cu/W-50Cu FGM性能测试结果第57-61页
       ·显微硬度第57-58页
       ·表观抗弯强度第58页
       ·导热性能分析第58-59页
       ·抗热震和热疲劳性能第59-61页
         ·抗热震性第59-60页
         ·热疲劳性能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63-66页
   ·总结第63-65页
   ·创新之处第65页
   ·工作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海外投资税收激励制度研究
下一篇:知识产权出资的法经济学分析及其特殊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