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间叙事诗叙述方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缘由 | 第9-10页 |
1. 民族身份的内在动力 | 第9页 |
2. 学术环境的契机和民族文化底蕴的熏陶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1. 主体研究理论的建构原则 | 第10-11页 |
2. "叙事学"与"叙述学"之辨 | 第11-12页 |
3. 具体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第1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 | 第13-21页 |
一、回族民间叙事诗的双重属性 | 第13-16页 |
1. 民间文学的概说及叙事诗 | 第13-14页 |
2. 回族的相关问题探讨 | 第14-15页 |
3. 回族民间文学概念的萌生与成熟 | 第15-16页 |
二、回族民间叙事诗的一些基本特点 | 第16-21页 |
1. 对汉族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 | 第16-17页 |
2. 蕴含伊斯兰信仰的表达 | 第17-19页 |
3. 以"花儿"为主体的依托 | 第19-21页 |
第2章 "不知细叶谁裁出" | 第21-36页 |
一、回族民间叙事诗的文本形成过程 | 第21-22页 |
二、回族民间叙事诗的叙述者 | 第22-32页 |
1. 叙述者概念释要 | 第22-23页 |
2. 回族民间叙事诗中叙述者的常见类型 | 第23-31页 |
3. 回族民间叙事诗叙述者的作用 | 第31-32页 |
三、回族民间叙事诗叙述者的叙述接受者 | 第32-36页 |
1. 叙述接收者与读者的区别 | 第32-33页 |
2. 回族民间叙事诗中叙述接受者的常见类型 | 第33-35页 |
3. 回族民间叙事诗叙述接受者的作用 | 第35-36页 |
第3章 "更觉良工心独苦" | 第36-56页 |
一、"视角的诗歌" | 第36-45页 |
1. 全知全能的鸟瞰视角 | 第36-39页 |
2. 身在其中的内部视角 | 第39-43页 |
3. 局外之人的外部视角 | 第43-45页 |
二、"时间的诗歌" | 第45-56页 |
1. 稍有调整的顺序排列 | 第45-48页 |
2. 通达自如的节奏调整 | 第48-52页 |
3. 广泛使用的重复手法 | 第52-56页 |
第4章 "尽在山程水驿中" | 第56-67页 |
一、回族民间叙事诗主要人物的语言 | 第56-59页 |
1. 直接引语 | 第56-58页 |
2. 间接引语 | 第58-59页 |
二、回族民间叙事诗"言己之志"的语言 | 第59-67页 |
1. 语言的功能性 | 第60-63页 |
2. 语言的艺术性 | 第63-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