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第6-16页 |
·白沟乡镇工业化概况 | 第6-11页 |
·华北乡村地带小规模工业的发展 | 第6-7页 |
·白沟箱包业概况 | 第7-8页 |
·箱包业繁荣的台前与幕后 | 第8-11页 |
·特殊的工厂政体 | 第11-13页 |
·人际网络化的劳动力市场 | 第12页 |
·人格化的交易 | 第12页 |
·家庭式的劳动生产过程 | 第12-13页 |
·家长式的治理模式 | 第13页 |
·特殊的工人 | 第13-16页 |
·白沟工人的两大特征 | 第13-14页 |
·艰苦、劳累、单调的箱包生产过程 | 第14-15页 |
·“苯中毒事件”:生产中的危险性 | 第15-16页 |
第2章 寻求帮助白沟工人解放的理论和方法 | 第16-32页 |
·行动社会学与社会学干预方法 | 第17-28页 |
·行动社会学及其背景 | 第17-19页 |
·行动社会学 | 第19-21页 |
·社会学干预方法 | 第21-25页 |
·社会学干预方法30 年:进展与改变 | 第25-27页 |
·“社会学干预”的适用性 | 第27-28页 |
·公共社会学与社会学干预方法 | 第28-30页 |
·强干预的尝试 | 第30-32页 |
第3章 白沟农民工夜校设计 | 第32-38页 |
·前期干预:医疗体检 | 第32-34页 |
·白沟农民工夜校设计 | 第34-38页 |
·课程设计 | 第34-35页 |
·教材 | 第35-36页 |
·课时 | 第36页 |
·硬件 | 第36页 |
·师资 | 第36-38页 |
第4章 夜校实践 | 第38-58页 |
·概述 | 第38-40页 |
·学员年龄 | 第38-39页 |
·学员性别 | 第39页 |
·学员文化程度 | 第39-40页 |
·实际操作 | 第40-53页 |
·劳动法课(见图4.1) | 第40-44页 |
·英语课(见图4.2) | 第44-49页 |
·电脑课(见图4.4) | 第49-51页 |
·第三期夜校与前两期夜校的对比 | 第51-53页 |
·与学员的沟通:介入学员的生活情境 | 第53-58页 |
第5章 夜校的扩大与转型 | 第58-70页 |
·夜校的困境 | 第58-64页 |
·工人的流动性 | 第58-59页 |
·依靠权力进入 | 第59-61页 |
·老板的反对 | 第61-63页 |
·干预的持续性不足 | 第63-64页 |
·工人中心的启示 | 第64-67页 |
·工人中心的定义 | 第64-65页 |
·工人中心的特征 | 第65-66页 |
·对工人中心经验的借鉴 | 第66-67页 |
·夜校向工人中心的转型 | 第67-70页 |
·图书馆的设计与运作 | 第67-69页 |
·医务室的建设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0-76页 |
·强干预的特点 | 第70-74页 |
·实践与认知的统一 | 第70-71页 |
·赋权与服务的统一 | 第71-72页 |
·灌输式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的统一 | 第72-73页 |
·向外服务与向内反思的统一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 A 2006 年 7 月对夜校学员问卷调查的数据 | 第78-81页 |
附录 B 对白沟 60 家箱包工厂的调查问卷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