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麻杂种优势、配合力分析及雄性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杂种优势 | 第11-14页 |
| ·杂种优势的概念 | 第11页 |
| ·杂种优势的测定 | 第11-13页 |
| ·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 第13-14页 |
| ·配合力分析 | 第14-16页 |
| ·配合力的概念 | 第14-15页 |
| ·配合力的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 ·配合力分析方法的应用 | 第16页 |
| ·杂种优势与配合力 | 第16-17页 |
| ·基因的标记 | 第17-22页 |
| ·标记的方法 | 第17-18页 |
| ·标记基因常用分子标记 | 第18-2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 | 第23-3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3-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 ·综合群体优势的统计计算及分析 | 第26-29页 |
| ·配合力分析 | 第29-33页 |
| ·综合杂种优势分析与配合力分析的比较 | 第33页 |
| ·杂种优势、配合力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 第33-37页 |
| 第三章 雄性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 | 第37-47页 |
| ·材料 | 第37-38页 |
| ·植物实验材料 | 第37页 |
|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 ·建池分离群体的获得 | 第38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 ·DNA质量的检测 | 第39页 |
| ·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 ·RAPD扩增 | 第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40-41页 |
| ·RAPD优化结果 | 第41-43页 |
| ·RAPD引物筛选结果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7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44-45页 |
| ·基因标记的方法的选择 | 第45页 |
| ·标记基因的分子标记类型的选择 | 第45-46页 |
| ·RAPD标记的稳定性及其转化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