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违约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提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违约损害赔偿概述 | 第10-13页 |
一、违约损害赔偿的特点及构成要件 | 第10-11页 |
二、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 | 第13-15页 |
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沿革 | 第13-15页 |
二、司法实践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第15页 |
第三节 不同判决结果的同类型案件的对比分析 | 第15-19页 |
一、旅游合同纠纷案 | 第15-17页 |
二、胶卷或照片冲印合同纠纷案 | 第17-19页 |
第四节 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比较法考察 | 第20-30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 | 第20-25页 |
一、美国法的判例及法官的观点 | 第20-23页 |
二、英国法的判例及法官的观点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 | 第25-28页 |
一、德国法的规定及案例 | 第25-26页 |
二、法国法的规定及案例 | 第26-27页 |
三、日本法的理论 | 第27页 |
四、瑞士法的规定 | 第27-28页 |
五、台湾地区相关立法 | 第28页 |
第三节 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 | 第30-43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及评论 | 第30-33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及评论 | 第33-38页 |
一、通过追究侵权责任获得赔偿 | 第33-35页 |
二、通过民事调解获得赔偿 | 第35-36页 |
三、通过追究违约责任获得赔偿 | 第36-38页 |
第三节 理论界的观点 | 第38-43页 |
一、学者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观点 | 第38-40页 |
二、对否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观点的评析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设计 | 第43-52页 |
第一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43-45页 |
一、一般允许型 | 第44页 |
二、竞合允许型 | 第44-45页 |
三、一般禁止而例外允许型 | 第45页 |
第二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 第45-47页 |
一、精神损害 | 第45-46页 |
二、因果关系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类型化 | 第47-50页 |
一、合同的目的是为提供精神享受或解除精神痛苦 | 第47-48页 |
二、违约导致了人身伤害或生活不便并造成精神痛苦 | 第48页 |
三、合同标的物负载重大感情价值,合同不履行造成精神损害 | 第48-49页 |
四、合同对人生有重要影响,违约导致精神损害 | 第49-50页 |
第四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限制 | 第50-52页 |
一、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限制的必要性 | 第50页 |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原则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