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颗粒物有关研究概述 | 第11-16页 |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与PM2.5 | 第11-12页 |
·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与来源 | 第12-13页 |
·PM2.5 的健康影响研究 | 第13-14页 |
·PM2.5 对能见度的影响研究 | 第14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我国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2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气候 | 第18-19页 |
·地形特征 | 第19页 |
·能源消耗 | 第19-20页 |
·重庆市3 个采样点周围污染源调查 | 第20-22页 |
3 PM2.5 物种的采样及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采样点的布设 | 第22-23页 |
·小流量连续采样 | 第23-26页 |
·化学物种采样 | 第23-25页 |
·半挥发性物种采样 | 第25-26页 |
·采样时间 | 第26页 |
·环境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 第26-27页 |
·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27页 |
·样品成分分析的质量控制 | 第27-28页 |
4 重庆市 PM2.5 浓度特征 | 第28-33页 |
·PM2.5 质量浓度时间变化特征 | 第28-30页 |
·PM2.5 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5 重庆市大气 PM2.5 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 | 第33-41页 |
·大气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试方法 | 第33-35页 |
·大气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试方法的概述 | 第33-34页 |
·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 第34-35页 |
·重庆市大气PM2.5 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时间分布特征 | 第35-37页 |
·重庆市大气PM2.5 中OC 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5-36页 |
·重庆市大气PM2.5 中EC 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6-37页 |
·重庆市大气PM2.5 中OC/EC 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7页 |
·重庆市大气PM2.5 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7-39页 |
·重庆市大气PM2.5 中OC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重庆市大气PM2.5 中EC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页 |
·重庆市大气PM2.5 中OC/EC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重庆市大气PM2.5 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6 重庆 PM2.5 水溶性物种的污染特征 | 第41-53页 |
·水溶性物种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41-43页 |
·水溶性物种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41-42页 |
·PM2.5 水溶性物种的浓度水平与其它城市比较 | 第42-43页 |
·主要水溶性物种周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 | 第43-47页 |
·水溶性物种相关性分析 | 第47-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7 重庆市大气 PM2.5 化学物种的质量平衡特征 | 第53-60页 |
·PM2.5 中无机元素的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重庆市大气PM2.5 中无机元素时间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PM2.5 化学物种的质量平衡特征 | 第55-59页 |
·质量平衡构成法 | 第55-56页 |
·PM2.5 的化学物种构成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8 PM2.5 物种来源解析 | 第60-70页 |
·方法简介 | 第60-62页 |
·PM2.5 物种来源解析 | 第62-69页 |
·水溶性物种的来源解析 | 第62-64页 |
·无机元素的来源解析 | 第64-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9 结论 | 第70-72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