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学术意义 | 第9页 |
·实用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2 城市危机管理的定义、研究成果述评 | 第12-21页 |
·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第12-16页 |
·危机的含义、特性与分类 | 第12-16页 |
·城市危机管理内涵界定 | 第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19页 |
·城市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3 我国城市危机的表征,诱因与城市危机管理现状分析 | 第21-32页 |
·我国城市危机的表征 | 第21-22页 |
·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 | 第21页 |
·危机事件呈现高频次、大规模 | 第21页 |
·危机事件的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 | 第21页 |
·危机波动方式多元化,震动频度增大 | 第21页 |
·国际互动性增强 | 第21-22页 |
·我国城市危机的主要诱因 | 第22-24页 |
·经济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 第22页 |
·政治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 第22-23页 |
·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稳 | 第23页 |
·社会个体生活满意度的降低 | 第23-24页 |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取得的成绩 | 第24-26页 |
·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第24页 |
·形成各类危机事件应急预案框架 | 第24-25页 |
·建立责任政府,加强政府部门的责任和透明 | 第25-26页 |
·加强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 第26页 |
·我国现有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不足 | 第26-29页 |
·缺少处理危机事件的统一法律体系 | 第26-27页 |
·危机预警缺位 | 第27页 |
·危机处理滞后 | 第27页 |
·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弱 | 第27-28页 |
·政府危机公关不成熟 | 第28-29页 |
·危机善后不力 | 第29页 |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不足之处的原因探悉 | 第29-32页 |
·缺乏一部统一的有关危机管理法律 | 第29页 |
·缺乏危机意识与危机管理意识 | 第29-30页 |
·缺乏专门的应急机构 | 第30页 |
·缺乏综合协调机制 | 第30-31页 |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 第31页 |
·缺乏完善的危机恢复和善后机制 | 第31-32页 |
4 城市危机管理的国际借鉴与有益启示 | 第32-40页 |
·美国城市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 第32-34页 |
·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 | 第32页 |
·危机管理中的核心机构 | 第32-33页 |
·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 | 第33页 |
·国家威胁预警系统 | 第33-34页 |
·日本城市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 第34-35页 |
·国家危机管理机构 | 第34-35页 |
·国家危机管理法律 | 第35页 |
·国家危机管理信息披露 | 第35页 |
·俄罗斯城市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 第35-37页 |
·国家危机管理机构设置 | 第36页 |
·国家危机管理机制运行 | 第36-37页 |
·美、日、俄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的有益启示 | 第37-40页 |
·设立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 | 第37页 |
·增强民众的危机意识 | 第37-38页 |
·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信息透明 | 第38页 |
·加强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 第38-39页 |
·具备充足的资源保障 | 第39-40页 |
5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对策 | 第40-47页 |
·危机前管理阶段 | 第40-43页 |
·健全危机法律体系,保障危机管理有法可依 | 第40-41页 |
·建设危机管理中枢指挥机制 | 第41-42页 |
·增强公民的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进行社会模拟演习 | 第42-43页 |
·危机管理阶段 | 第43-45页 |
·建立快速反应、果断决策机制 | 第43页 |
·畅通危机信息沟通渠道,尊重公民危机知情权 | 第43-44页 |
·广泛沟通与合作 | 第44-45页 |
·危机后管理阶段 | 第45-47页 |
·恢复和重建社会秩序 | 第45-46页 |
·总结经验教训 | 第46页 |
·做好善后沟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 | 第46-47页 |
6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