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4英文摘要 | 第14-191.导言 | 第19-36 1.1 研究背景 | 第19-20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32 1.2.1 粮食安全研究进展 | 第20-23 1.2.2 关于促进中国粮食生产安全的研究 | 第23-26 1.2.3 植物保护与粮食生产安全的关系研究 | 第26-31 1.2.4 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31-32 1.3 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安全影响的理论基础 | 第32 1.4 研究目标、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 第32-34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4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34-362.植物保护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36-57 2.1 粮食生产中有害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 第36-37 2.2 植物保护的概念与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 第37-38 2.2.1 植物保护的概念 | 第37 2.2.2 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 第37-38 2.3 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及植物保护减灾的总量特征 | 第38-45 2.3.1 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的变化特征 | 第38-42 2.3.2 粮食产量、实损产量和挽回产量的变化特征 | 第42-45 2.4 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及植保减灾的产量波动特征 | 第45-50 2.5 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及植物保护减灾的经济特征 | 第50-55 2.5.1 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及植物保护减灾对粮食生产产值的影响 | 第50-52 2.5.2 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及植物保护减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52-54 2.5.3 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及植物保护减灾对粮食价格的影响 | 第54-55 2.6 本章小结 | 第55-573.中国粮食生产植保减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 | 第57-70 3.1 研究方法、因子选择与资料来源 | 第57-59 3.1.1 研究方法 | 第57-58 3.1.2 因子选择 | 第58 3.1.3 资料来源 | 第58-59 3.2 粮食总产量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59-64 3.2.1 粮食总产量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 第59 3.2.2 灰色关联分析结论 | 第59-64 3.3 挽回粮食总产量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64-65 3.3.1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 第64 3.3.2 灰色关联分析结论 | 第64-65 3.4 实损粮食总产量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65-66 3.4.1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 第65 3.4.2 灰色关联分析结论 | 第65-66 3.5 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及植物保护减灾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6 3.6 本章小结 | 第66-704.不同有害生物的植保减灾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 第70-83 4.1 各种有害生物的发生与危害概况 | 第70 4.2 病虫、草、鼠的发生与防治特征 | 第70-71 4.3 病虫、草、鼠危害的植保减灾特征 | 第71-74 4.4 粮食生产中病、虫、草害的植保减灾特征分析 | 第74-83 4.4.1 水稻病、虫、草害的植保减灾特征分析 | 第75-77 4.4.2 小麦病、虫、草害的植保减灾特征分析 | 第77-79 4.4.3 玉米病、虫、草害的植保减灾特征分析 | 第79-81 4.4.4 小结 | 第81-835.中国粮食生产中农药的植保经济分析 | 第83-99 5.1 农药及其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概述 | 第83-84 5.2 中国粮食生产的农药成本分析 | 第84-89 5.2.1 粮食生产中农药成本的变化特点 | 第84-85 5.2.2 水稻生产中农药成本的变化特点 | 第85-86 5.2.3 小麦生产中农药成本的变化特点 | 第86-87 5.2.4 玉米生产中农药成本的变化特点 | 第87 5.2.5 三种作物的农药成本变化特点的比较 | 第87-89 5.3 中国粮食生产的农药投入产出分析 | 第89-91 5.4 农药成本投入与植保减灾力度的关系分析 | 第91-93 5.5 农药及其它各种主要生产要素投入与粮食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93-98 5.5.1 关联分析的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93 5.5.2 农药及其它各种主要生产要素与粮食单产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93-98 5.6 本章小结 | 第98-996.中国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植物保护特征分析 | 第99-117 6.1 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特征分析 | 第99-104 6.2 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特征分析 | 第104-106 6.3 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植保减灾的产量特征分析 | 第106-115 6.4 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植保减灾的经济特征分析 | 第115 6.5 本章小结 | 第115-1177.中国区域粮食生产植物保护状况的聚类分析 | 第117-125 7.1 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 第117-118 7.2 植物保护状况聚类的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 | 第118-119 7.2.1 选择变量 | 第118 7.2.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第118-119 7.3 聚类运算 | 第119-122 7.3.1 数据标准化变换 | 第119-120 7.3.2 选择样品间距离的定义 | 第120 7.3.3 选择类间距离的定义 | 第120 7.3.4 聚类方法选择与计算 | 第120-122 7.4 植物保护状况聚类的结果分析 | 第122-125 7.4.1 聚类分类 | 第122 7.4.2 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 | 第122-1258.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25-133 8.1 研究结论 | 第125-129 8.2 政策建议 | 第129-133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3-142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和主持(参加)的课题名称 | 第142-143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