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家族·堡院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 ·为什么选择山西省和河南省? | 第11页 |
| ·为什么要选择堡寨式民居? | 第11-12页 |
| ·为什么选择王家大院和康百万庄园? | 第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文献搜集研究法 | 第13页 |
| ·比较、归纳法 | 第13-14页 |
| ·实地调研与居者访谈 | 第14页 |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背景 | 第15-27页 |
| ·概念介绍 | 第15-17页 |
| ·山地式堡寨庄园产生的背景 | 第15-16页 |
| ·堡寨的形式有多种 | 第16页 |
| ·堡寨聚落产生的环境 | 第16-17页 |
| ·自然环境 | 第17-20页 |
| ·地理 | 第17-18页 |
| ·地形 | 第18-19页 |
| ·气候 | 第19-20页 |
| ·人文环境 | 第20-25页 |
| ·历史沿革 | 第20页 |
| ·晋商与豫商 | 第20-22页 |
| ·家族兴衰 | 第22-25页 |
| ·堡院保存原因及概况 | 第25-26页 |
| ·保存原因 | 第25-26页 |
| ·概况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规划与布局 | 第27-35页 |
| ·选址 | 第27-30页 |
| ·物质层面 | 第27-28页 |
| ·精神层面 | 第28-30页 |
| ·群体布局 | 第30-32页 |
| ·康百万庄园群体布局 | 第31页 |
| ·王家大院的群体布局 | 第31-32页 |
| ·堡院防御 | 第32-34页 |
| ·堡院外围防御 | 第32页 |
| ·防御元素 | 第32-34页 |
| ·防御模式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居住区空间与界面 | 第35-76页 |
| ·居住空间概况 | 第35-39页 |
| ·康百万寨上主宅区概况 | 第35-37页 |
| ·王家大院之视履堡概况 | 第37-39页 |
| ·居住空间分析 | 第39-55页 |
| ·整体形态 | 第39-40页 |
| ·院落组合 | 第40-42页 |
| ·等级的体现 | 第42页 |
| ·流线分析 | 第42-45页 |
| ·空间节奏 | 第45-48页 |
| ·空间层次与渗透 | 第48-49页 |
| ·空间连接与过渡 | 第49-52页 |
| ·空间形态 | 第52-55页 |
| ·空间界面 | 第55-75页 |
| ·防 | 第55-59页 |
| ·住 | 第59-67页 |
| ·挡 | 第67-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五章 建筑装饰及其文化内涵 | 第76-83页 |
| ·装饰表达手法 | 第76-78页 |
| ·形声的表达手法 | 第76页 |
| ·形意的表达手法 | 第76页 |
| ·音、形并致的表达手法 | 第76-77页 |
| ·文字表达手法 | 第77-78页 |
| ·装饰表达的载体 | 第78-79页 |
| ·木雕 | 第78页 |
| ·石雕 | 第78-79页 |
| ·砖雕 | 第79页 |
| ·装饰之文化内涵 | 第79-80页 |
| ·追求宇宙和谐统一的观念 | 第79-80页 |
| ·宣扬人伦、孝悌、进学的礼制观念 | 第80页 |
| ·希冀福、禄、寿、喜的生存观念 | 第80页 |
| ·期盼富贵人生的商俗民风 | 第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 第六章 传统民居的旅游与保护 | 第83-87页 |
| ·旅游开发 | 第83-84页 |
| ·传统民居的旅游价值 | 第83页 |
| ·旅游带来的影响——被动 | 第83-84页 |
| ·保护与发展 | 第84-86页 |
| ·建议措施 | 第85-86页 |
| ·为旅游而做的改变——主动 | 第86页 |
| ·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 | 第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结语 | 第87-88页 |
| 注释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 附录一:康百万整体布局 | 第91-92页 |
| 附录二:康氏族谱 | 第92-93页 |
| 附录三:康百万匾额楹联一览表 | 第93-99页 |
| 附录四:视履堡匾额楹联一览表 | 第99-108页 |
| 附录五:中国窑洞类型示意图表 | 第108-109页 |
| 附录六:山西民居中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第109-110页 |
| 附录七:山西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城 | 第110-111页 |
| 附录八:河南部分民居分布情况表 | 第111-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