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选择 | 第12-26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国内外能源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高温煤气净化发展现状 | 第13页 |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铁基高温煤气脱硫剂 | 第14页 |
·锌基高温煤气脱硫剂 | 第14-15页 |
·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 第15-16页 |
·其它高温煤气脱硫剂 | 第16-18页 |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 | 第18-21页 |
·再生机理 | 第18页 |
·再生温度 | 第18-19页 |
·再生空速 | 第19页 |
·再生气氛 | 第19-21页 |
·小结 | 第21页 |
·负载型脱硫剂的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γ-Al_2O_3负载金属氧化物 | 第22页 |
·沸石负载金属氧化物 | 第22-23页 |
·炭负载金属氧化物脱硫剂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半焦负载(Fe,Zn,Ce)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硫化与分析表征 | 第26-36页 |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 第26-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实验试剂 | 第26-28页 |
·脱硫剂的制备过程 | 第28-29页 |
·脱硫剂前躯体的制备 | 第28-29页 |
·脱硫剂的制备 | 第29页 |
·脱硫剂的硫化实验 | 第29-31页 |
·硫化装置 | 第29-30页 |
·硫化条件 | 第30页 |
·硫化实验中H_2S气体的检测 | 第30-31页 |
·脱硫剂的再生实验 | 第31-33页 |
·再生实验装置 | 第31-32页 |
·再生过程中含硫气体分析 | 第32-33页 |
·脱硫剂的表征方法 | 第33-34页 |
·XRD | 第33-34页 |
·SEM-EDS | 第34页 |
·XPS | 第34页 |
·BET | 第34页 |
·机械强度 | 第34页 |
·脱硫剂评价指标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半焦负载(Fe,Zn,Ce)中高温煤气脱硫剂在氧气气氛下的再生 | 第36-48页 |
·再生条件 | 第36页 |
·再生温度对脱硫剂再生性能的影响 | 第36-38页 |
·空速对脱硫剂再生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氧浓度对脱硫剂再生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硫化-再生循环 | 第40-43页 |
·脱硫剂硫化-再生循环过程中硫容和再生率的变化 | 第40-41页 |
·脱硫剂硫化-再生过程中机械强度的变化 | 第41-42页 |
·脱硫剂硫化/再生循环中XRD分析 | 第42-43页 |
·脱硫剂再生前后SEM图谱 | 第43页 |
·脱硫剂再生前后表面元素分析及孔结构的变化 | 第43-46页 |
·脱硫剂再生前后XPS分析图谱 | 第43-45页 |
·脱硫剂再生前后BET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O_2气氛下半焦负载(Fe,Zn,Ce)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动力学分析 | 第48-56页 |
·引言 | 第48页 |
·实验步骤及实验装置 | 第48-4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再生温度对脱硫剂再生过程的影响 | 第49-51页 |
·脱硫剂再生动力学行为分析 | 第51-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水氧混合气氛下半焦负载(Fe,Zn,Ce)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 | 第56-68页 |
·再生条件 | 第56页 |
·温度对脱硫剂再生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空速对脱硫剂再生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H_2O/O_2对脱硫剂再生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硫化-循环再生循环 | 第61-63页 |
·脱硫剂三次硫化循环 | 第61页 |
·脱硫剂硫化/再生过程中机械强度的变化 | 第61-62页 |
·脱硫剂硫化/再生过程中XRD图谱的变化 | 第62-63页 |
·脱硫剂硫化/再生过程中SEM图谱的变化 | 第63-64页 |
·脱硫剂再生前后表面元素及孔结构的变化 | 第64-66页 |
·脱硫剂再生前后XPS分析图谱 | 第64-65页 |
·脱硫剂再生前后孔结构的变化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论文特点 | 第69页 |
·实验中的不足及以后工作设想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