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民族性的追寻与诉求--建国后少数民族文学史民族性缺失问题思考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8页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第8页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8-12页
  (一) 关于民族的概念第8-9页
  (二) 关于民族文学的概念第9-10页
  (三) “民族文学”的划分标准第10-12页
第一章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纂实践第12-17页
 一、文学史的写作历史第12页
 二、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历史第12-15页
 三、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的主要特点第15页
 四、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重要意义第15-17页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民族性的缺失第17-28页
 一、“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特点与民族性的缺失第17-18页
 二、新时期文学史编写的新动向及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问题第18-24页
 三、案例分析第24-28页
  (一) 从族别文学史编写看民族性的缺失第24-26页
  (二) 从统编文学史编写看民族性的缺失第26-28页
第三章 少数民族文学史民族性缺失的多重原因第28-35页
 一、现代意义上文学史观念的影响第28-29页
 二、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第29-31页
 三、强势汉语话语霸权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轻视与抑第31-32页
 四、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实际困难第32-33页
 五、少数民族语言本身造成的障碍第33-34页
 六、少数民族文学史家队伍新老更替相对缓慢对编写造成的影响第34-35页
第四章 民族性的构建与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纂第35-44页
 一、民族性的认同与建构第35-39页
  (一) 民族性的认同第35-36页
  (二) 民族性的建构第36-37页
  (三) 民族性认同与建构的辩证统一第37-39页
 二、民族性与文学创作第39-42页
  (一) 作家民族性的认同与建构第39-41页
  (二) 作家民族文化身份通过文本对读者的民族文化身份起到强化作用第41-42页
 三、民族性与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第42-44页
  (一) 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第42-43页
  (二) 促成与主流话语的和谐共生第43页
  (三) 开放的意义结构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附录:建国以来出版的各种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版本概览第48-53页
致谢第53-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泽东的《矛盾论》及其影响研究
下一篇: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与胎儿地中海贫血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