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6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7页 |
·结构损伤诊断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基于动力测试的损伤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33页 |
·基于模型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 | 第19-24页 |
·动力指纹法 | 第19-22页 |
·模型修正法 | 第22-24页 |
·不基于模型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 | 第24-33页 |
·结构损伤诊断中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24-28页 |
·结构损伤诊断中的模式识别方法 | 第28-33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的提出 | 第33-34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34-36页 |
第2章 基于相空间重构的奇异谱分析与小波分析 | 第36-50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基于相空间重构的奇异值分解 | 第37-44页 |
·相空间重构的基本思想 | 第37页 |
·确定嵌入维数和延迟时间的C-C 方法 | 第37-41页 |
·奇异值分解 | 第41-42页 |
·基于奇异谱分析的降噪方法 | 第42-44页 |
·小波分析 | 第44-49页 |
·连续小波分析 | 第45-46页 |
·离散小波分析 | 第46页 |
·小波分解和小波包分解 | 第46-48页 |
·小波包能量谱 | 第48页 |
·小波降噪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基于互熵的结构损伤诊断 | 第50-65页 |
·引言 | 第50页 |
·信息熵及互熵理论 | 第50-54页 |
·信息熵 | 第51-52页 |
·互熵 | 第52-54页 |
·环境激励下基于互熵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 | 第54-56页 |
·统计过程控制原理 | 第54-55页 |
·损伤定位指标 | 第55页 |
·环境激励下基于互熵的损伤诊断步骤 | 第55-56页 |
·环境激励下基于互熵的结构损伤诊断 | 第56-64页 |
·Benchmark 模型 | 第56-58页 |
·基于奇异谱互熵的结构损伤诊断 | 第58-63页 |
·有效奇异值数 | 第58-59页 |
·基于奇异谱的降噪处理 | 第59-60页 |
·损伤识别 | 第60-62页 |
·互熵与其他距离函数的比较 | 第62-63页 |
·基于小波包能量谱互熵的结构损伤诊断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基于免疫算法的结构损伤诊断 | 第65-79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人工免疫算法 | 第66-69页 |
·生物免疫系统概述 | 第66-67页 |
·自体耐受 | 第66-67页 |
·免疫应答 | 第67页 |
·免疫反馈 | 第67页 |
·人工免疫算法 | 第67-69页 |
·否定选择算法 | 第68页 |
·肯定选择算法 | 第68-69页 |
·基于免疫算法的结构损伤诊断 | 第69-71页 |
·基于否定选择算法的结构损伤检测 | 第69页 |
·基于肯定选择算法的结构损伤检测 | 第69-71页 |
·检测子半径的确定 | 第70页 |
·结构损伤检测 | 第70-71页 |
·免疫算法在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 第71-78页 |
·高斯激励下的结构损伤检测 | 第71-75页 |
·本体匹配半径不同时的检测结果 | 第72-73页 |
·检测子数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73-74页 |
·改进否定选择算法的检测结果 | 第74-75页 |
·非高斯激励下的结构损伤检测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基于密度的结构损伤诊断 | 第79-96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基于局部异常因子的结构异常检测方法 | 第80-87页 |
·基于局部异常因子的异常检测方法 | 第80-82页 |
·基于局部异常因子的结构异常检测方法 | 第82-83页 |
·基于局部异常因子的异常检测在Benchmark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 第83-87页 |
·损伤检测 | 第83-85页 |
·参数k 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85-87页 |
·参数M 对检测的影响 | 第87页 |
·基于局部稀疏系数的结构异常检测方法 | 第87-91页 |
·基于局部稀疏系数的异常检测方法 | 第87-89页 |
·基于局部稀疏系数的异常检测在Benchmark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 第89-91页 |
·基于密度的异常检测在某大桥船撞桥事故分析中的应用 | 第91-95页 |
·某大桥概况 | 第91页 |
·数据分析与验证 | 第9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基于能量比的桥梁结构损伤诊断研究 | 第96-112页 |
·引言 | 第96-97页 |
·移动载荷作用下梁的运动方程 | 第97-98页 |
·基于动能能量比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98-107页 |
·基于动能能量比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98-99页 |
·基于动能能量比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模拟算例 | 第99-104页 |
·单点损伤识别 | 第100-101页 |
·两点损伤识别 | 第101页 |
·损伤程度识别 | 第101页 |
·噪声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常量力的影响 | 第102页 |
·车速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窗长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测点的影响 | 第104页 |
·响应加窗方法的改进 | 第104-106页 |
·加窗方法 | 第105页 |
·算例 | 第105-106页 |
·与基于小波奇异性检测的桥梁损伤诊断方法的比较 | 第106-107页 |
·基于小波包能量比边缘算子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07-111页 |
·边缘算子 | 第107-109页 |
·基于小波包能量比边缘算子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09-110页 |
·算例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研究结论 | 第112-113页 |
·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