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内容定义 | 第8页 |
·紧凑城市与紧缩城市 | 第8页 |
·定义 | 第8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国外城镇建设模式及相关理论 | 第14-35页 |
·基础理论 | 第14-20页 |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 第14页 |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 | 第14-15页 |
·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 | 第15-16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16-17页 |
·"核心与边缘"理论 | 第17-18页 |
·芝加哥学派"古典人类生态学" | 第18-20页 |
·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的概念 | 第20页 |
·国外紧凑城市理论发展过程 | 第20-27页 |
·效区化 | 第20-22页 |
·可持续性发展与城市规划 | 第22-25页 |
·"精明增长"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国外紧凑城镇建设实例——斯德哥尔摩建设可持续的紧凑城市 | 第27-35页 |
·规划的城市 | 第27-28页 |
·二十一世纪策略: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城市(Build the City inwards) | 第28-29页 |
·与公共交通相联接的城市开发区 | 第29-30页 |
·环境良好的混合利用型城市开发 | 第30-31页 |
·Kista科学城——无线谷 | 第31-32页 |
·建设工作和生活的网络区域 | 第32-33页 |
·保留和建设绿地结构 | 第33-34页 |
·在市郊建设上强化公众参与 | 第34页 |
·环境和民主政治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紧凑城镇在我国的适用性 | 第35-47页 |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道路 | 第35-40页 |
·几种不同城镇化模式比较 | 第35-38页 |
·中国特色化城镇发展道路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当代中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3页 |
·城镇布局不合理,规划缺乏科学性 | 第40-41页 |
·土地制度、政策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 第41-42页 |
·小城镇建设资金匾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42-43页 |
·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页 |
·现实国情与未来发展趋势呼吁新的城镇建设模式 | 第43-47页 |
·现实国情 | 第43-45页 |
·未来趋势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紧凑城镇规划方法 | 第47-76页 |
·核心理念 | 第47-55页 |
·土地集约使用 | 第47-49页 |
·生态可持续发展 | 第49-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宏观层次上的紧凑 | 第55-63页 |
·概念及演变机制 | 第55-57页 |
·我国现有城市群分析 | 第57-60页 |
·对策及建议 | 第60-63页 |
·微观层次上的紧凑 | 第63-72页 |
·形态上的紧凑 | 第63-68页 |
·控制上的紧凑 | 第68-69页 |
·紧凑新城镇基本特征(小结) | 第69-72页 |
·实施措施 | 第72-76页 |
·城镇发展控制: | 第72页 |
·城区增长引导: | 第72页 |
·城镇管理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6页 |
第五章 实例研究 | 第76-92页 |
·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 第76-83页 |
·发展背景 | 第76-78页 |
·发展着力点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3页 |
·连云港市朝阳镇片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 第83-89页 |
·发展背景 | 第83-85页 |
·发展着力点 | 第85-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沅陵县官庄镇中心区规划设计 | 第89-92页 |
·项目背景 | 第89-90页 |
·发展着力点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2-94页 |
·回顾总结 | 第92-93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93页 |
·下阶段研究方向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