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隔代探望权相关问题的法律分析 | 第9-21页 |
第一节 隔代探望权的主体资格 | 第9-13页 |
一、探望权 | 第9-11页 |
二、隔代探望权 | 第11-13页 |
第二节 隔代探望权的必要性 | 第13-17页 |
一、有利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 | 第13-14页 |
二、符合我国伦理亲情的公序良俗 | 第14-15页 |
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15-16页 |
四、符合世界婚姻家庭立法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第三节 隔代探望权的立法依据 | 第17-18页 |
一、在民法中的立法依据 | 第17-18页 |
二、在国际公约中的立法依据 | 第18页 |
第四节 隔代探望权的行使 | 第18-21页 |
一、我国探望权行使的现行规定 | 第18-19页 |
二、隔代探望权的行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探望权存在的缺陷 | 第21-24页 |
第一节 探望权的主体过于狭隘 | 第21页 |
第二节 探望权的行使规定过于模糊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探望权的中止和恢复事由不明确 | 第22页 |
第四节 探望权强制执行的规定笼统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域外探望权制度经验及借鉴 | 第24-28页 |
第一节 美国的探望权制度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德国的交往权 | 第25页 |
第三节 法国的探望权制度 | 第25-26页 |
第四节 韩国的探望权制度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 | 第28-38页 |
第一节 确立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扩大探望权的主体范围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明确探望权行使的规定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33页 |
第五节 探望权中止事由的立法完善 | 第33-35页 |
第六节 探望权执行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