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食蚜蝇分类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分类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 ·食蚜蝇科的建立 | 第11页 |
| ·国内外食蚜蝇科的分类研究 | 第11-16页 |
| ·食蚜蝇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利用的研究 | 第16页 |
| ·国内食蚜蝇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第16-18页 |
| 2 成虫分类特征 | 第18-30页 |
| ·头部(head) | 第18-20页 |
| ·头顶(vertex) | 第18页 |
| ·额(front) | 第18-19页 |
| ·颜(face) | 第19页 |
| ·中突(central nobe) | 第19页 |
| ·颊(cheek) | 第19页 |
| ·复眼(eye) | 第19页 |
| ·单眼(ocellus) | 第19页 |
| ·后头(occiput) | 第19-20页 |
| ·触角(antenna) | 第20页 |
| ·口器窝(oral aperture) | 第20页 |
| ·胸部(thorax) | 第20-25页 |
| ·前胸(prothorax) | 第21页 |
| ·中胸(mesothorax) | 第21-22页 |
| ·后胸(metathorax) | 第22页 |
| ·足(leg) | 第22页 |
| ·翅(wing) | 第22-25页 |
| ·腹部(abdomen) | 第25-30页 |
| ·前腹部(preabdomen) | 第25页 |
| ·后腹部(postabdomen) | 第25-30页 |
| 3 生物学 | 第30-31页 |
| 4 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 ·研究材料 | 第31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 ·食蚜蝇标本的采集与整理 | 第31-32页 |
| ·区系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 5 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33-36页 |
| ·地理位置与地貌 | 第33页 |
| ·植被的垂直分布 | 第33-36页 |
| ·红松阔叶林带 | 第34页 |
| ·针叶林带 | 第34-35页 |
| ·岳桦林带 | 第35页 |
| ·高山苔原带 | 第35-36页 |
| 6 长白山食蚜蝇分类学研究 | 第36-157页 |
| ·食蚜蝇亚科Syrphinae | 第36-98页 |
| ·巴蚜蝇族 Bacchini | 第37-38页 |
| ·长角蚜蝇族 Chrysotoxini | 第38-44页 |
| ·墨蚜蝇族 Melanostomini | 第44-53页 |
| ·小蚜蝇族Paragini | 第53-54页 |
| ·食蚜蝇族Syrphini | 第54-98页 |
| ·迷蚜蝇亚科Milesiinae | 第98-152页 |
| ·木蚜蝇族Xylotini | 第99-105页 |
| ·蜂蚜蝇族Volucellini | 第105-109页 |
| ·丝蚜蝇族Sericomyini | 第109-110页 |
| ·缩颜蚜蝇族Pipizini | 第110-115页 |
| ·迷蚜蝇族Milesini | 第115-126页 |
| ·管蚜蝇族 Eristalini | 第126-139页 |
| ·金蚜蝇族 Chrysogasterini | 第139-140页 |
| ·黑蚜蝇族 Cheilosiini | 第140-152页 |
| ·巢穴蚜蝇亚科 Microdontinae | 第152-156页 |
| ·巢穴蚜蝇族Microdontini | 第152-1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 7 长白山食蚜蝇区系研究 | 第157-164页 |
| ·长白山食蚜蝇在世界昆虫区系中的地位 | 第160-161页 |
| ·长白山食蚜蝇在中国昆虫区系中的地位 | 第161-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 结论 | 第164-1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5-173页 |
| 附录 | 第173-1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1-182页 |
| 致谢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