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芯片DNA杂交动力学的模拟--一种新的生化辅助分析手段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6页 |
| ·概述 | 第7-12页 |
| ·生物芯片技术产生的背景 | 第7-8页 |
| ·生物芯片概念与分类 | 第8-10页 |
| ·生物芯片技术应用 | 第10-11页 |
| ·生物芯片DNA杂交动力学模拟 | 第11-12页 |
| ·生物芯片及其 DNA杂交动力学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生物芯片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生物芯片DNA杂交动力学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4-16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本文的主要目的 | 第15-16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16-21页 |
| ·基因芯片技术的常用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 ·基因芯片的制备 | 第16-17页 |
| ·支持物的选择与处理 | 第16页 |
| ·探针制备及固化 | 第16-17页 |
| ·基因芯片的操作 | 第17-18页 |
| ·样品的制备与标记 | 第17页 |
| ·分子杂交反应 | 第17页 |
| ·信号检测分析 | 第17-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1页 |
| ·药品 | 第18页 |
| ·光学纤维切片的准备 | 第18页 |
| ·GOPS对熔融石英基质的修饰 | 第18-19页 |
| ·DMT-HEG和 GOPS 的键合 | 第19页 |
| ·固相寡核苷酸的合成 | 第19-20页 |
| ·杂交与检测 | 第20-21页 |
| 3 DNA 芯片杂交动力学模型 | 第21-44页 |
| ·传输和表面吸附动力学的主要理论 | 第21-23页 |
| ·体相运输 | 第21-22页 |
| ·表层相动力学 | 第22-23页 |
| ·探针互不干扰情况下的杂交动力学理论 | 第23-30页 |
| ·直接及间接杂交动力学的碰撞方法 | 第23-26页 |
| ·杂交和离解过程动力学的热力学稳定性 | 第26-28页 |
| ·非特异性吸附动力学 | 第28-30页 |
| ·探针在互不干扰情况下的杂交动力学理论改进 | 第30-42页 |
| ·DNA 杂交反应模式 | 第30-31页 |
| ·模型中概率的修正问题 | 第31-34页 |
| ·条件概率的相关知识 | 第31-33页 |
| ·马尔科夫链简述 | 第33-34页 |
| ·探针在互不干扰情况下的杂交动力学改进理论 | 第34-38页 |
| ·DNA 杂交动力学改进理论一—多项式拟合 | 第34-36页 |
| ·DNA杂交动力学改进理论二—指数拟合 | 第36-38页 |
| ·两种拟合的比较 | 第38页 |
| ·温度T呈周期变化时杂交动力学理论 | 第38-40页 |
| ·探针密度均匀变化时杂交动力学理论 | 第40-42页 |
| ·几种理论的比较 | 第42-44页 |
| 4 DNA 杂交的热力学判据 | 第44-47页 |
| ·DNA 芯片反应动力学 | 第44-45页 |
| ·最佳探针浓度 | 第45-47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7页 |
| ·展望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附录: 符号说明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