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汽车悬架系统及其发展概述 | 第9-11页 |
·被动悬架系统 | 第10页 |
·全主动悬架系统 | 第10页 |
·半主动悬架系统 | 第10-11页 |
·半主动悬架的控制技术及国内外研究应用概况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实际应用状况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汽车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16-26页 |
·四自由度被动悬架模型 | 第16-18页 |
·四自由度主动悬架模型 | 第18-21页 |
·四自由度半主动悬架模型 | 第21-22页 |
·1/4车二自由度悬架模型 | 第22-24页 |
·被动悬架模型 | 第22-23页 |
·半主动悬架模型 | 第23-24页 |
·悬架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逻辑控制 | 第26-36页 |
·模糊逻辑系统概述 | 第26-27页 |
·模糊数学的基础知识 | 第27-30页 |
·模糊集合与隶属函数 | 第27-30页 |
·模糊逻辑技术 | 第30页 |
·模糊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30-36页 |
·输入、输出量的规范化与模糊化 | 第32-33页 |
·语言规则形成和推理 | 第33-34页 |
·模糊规则的确定 | 第34页 |
·查表法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半主动悬架系统试验分析 | 第36-47页 |
·汽车悬架系统的台架试验 | 第36页 |
·试验方案 | 第36页 |
·试验车型及其参数 | 第36页 |
·半主动悬架试验系统 | 第36-41页 |
·试验物理模型 | 第38-39页 |
·INSTRON 8800数控液压伺服激振试验台 | 第39-40页 |
·试验测试系统的结构与原理 | 第40-41页 |
·可调阻尼减振器试验 | 第41-43页 |
·可调阻尼减振器特性试验 | 第42页 |
·步进电机和转角之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1/4车辆悬架系统试验验证 | 第43-47页 |
·悬架系统的matlab动态模型 | 第43-44页 |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半主动悬架系统仿真研究 | 第47-62页 |
·计算机仿真概述 | 第47页 |
·MATLAB及SIMULINK简介 | 第47-48页 |
·采样周期的选取 | 第48页 |
·计算机仿真参数设定 | 第48-53页 |
·仿真车型的选取 | 第48-49页 |
·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 | 第49-50页 |
·路面模型输入 | 第50-53页 |
·基于MATLAB/SIMULINK的被动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3-56页 |
·二自由度被动悬架simulink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被动悬架simulink模型仿真结果 | 第54-56页 |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半主动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6-59页 |
·二自由度半主动悬架simulink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半主动悬架simulink模型仿真结果 | 第57-59页 |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半主动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9-62页 |
·二自由度悬架simulink仿真对比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二自由度悬架simulink仿真对比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仿真结果对比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2-64页 |
·主要工作回顾 | 第62页 |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