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生物柴油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4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生物柴油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生物柴油开发利用的意义 | 第13-15页 |
| ·生物柴油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微乳液应用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 ·微乳液原理 | 第19-21页 |
| ·微乳液系统的应用研究 | 第21-25页 |
| ·(微)乳化燃油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 ·乳化油燃烧机理 | 第25页 |
| ·乳化油节能降污机理 | 第25-27页 |
| ·乳化油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9-3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 第二章 生物柴油理化性质的测定与分析 | 第34-49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生物柴油理化性质 | 第35-42页 |
| ·十六烷值(CN值) | 第36-37页 |
| ·馏程(95%) | 第37页 |
| ·运动黏度 | 第37-38页 |
| ·密度 | 第38页 |
| ·闪点及燃点 | 第38页 |
| ·酸度及酸值 | 第38页 |
| ·酯含量 | 第38-39页 |
| ·硫含量 | 第39页 |
| ·水分和灰分 | 第39页 |
| ·残炭 | 第39页 |
| ·腐蚀性 | 第39-40页 |
| ·游离甘油和总甘油 | 第40页 |
| ·甲醇 | 第40-41页 |
| ·氧化安定性 | 第41页 |
| ·凝点和冷滤点 | 第41-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42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2页 |
| ·生物柴油的制备 | 第42-43页 |
| ·指标检测方法 | 第43页 |
| ·生物柴油产品分析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生物柴油的理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 ·生物柴油产品化学成分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 ·生物柴油的表面张力 | 第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微乳生物柴油的制备 | 第49-67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50页 |
| ·设备和仪器 | 第50页 |
| ·实验原理 | 第50-52页 |
| ·实验设计和方法 | 第52-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53-55页 |
| ·与表面活性剂配伍的助剂的选择 | 第55-57页 |
| ·微乳生物柴油的制备 | 第57-61页 |
| ·微乳生物柴油的配方实验设计 | 第61-63页 |
| ·微乳生物柴油的稳定性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微乳生物柴油流变学性能研究 | 第67-76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67-68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67-68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68页 |
| ·实验方法 | 第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 ·粘度测定方法的比较 | 第68-70页 |
| ·生物柴油浓度与粘度的关系 | 第70页 |
| ·温度对微乳生物柴油粘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 ·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对微乳生物柴油粘度的影响 | 第71-73页 |
| ·含水量对微乳生物柴油粘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小结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 第五章 微乳生物柴油的燃烧及排放性能 | 第76-88页 |
| 引言 | 第76-7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77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77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77页 |
| ·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77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77-85页 |
| ·不同掺混量的生物柴油的排放特性 | 第77-79页 |
| ·微乳生物柴油的排放特性 | 第79-83页 |
| ·燃油消耗量 | 第83-85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85页 |
| ·小结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8-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