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沿岸险工段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滨水区开发建设 | 第14-16页 |
·关于国内对滨水区的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机遇和挑战分析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现实意义 | 第19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2 滨水及沿黄防护工程概念及研究范围 | 第21-25页 |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滨水区 | 第21页 |
·滨水景观规划 | 第21页 |
·黄河沿岸相关的防护工程 | 第21-23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5页 |
·区域环境 | 第23页 |
·险工 | 第23页 |
·险工与其它防护工程的险关系 | 第23-25页 |
3 山东黄河沿岸险工工程景观建设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险工整体环境 | 第25-26页 |
·景观的地域特色性 | 第26页 |
·植物多样性 | 第26-27页 |
·游览配套设施 | 第27-29页 |
·绿地管理体制 | 第29-30页 |
4 沿黄险工工程景观环境因素分析 | 第30-40页 |
·自然景观 | 第31-34页 |
·环境条件 | 第31-32页 |
·水体景观 | 第32-34页 |
·动植物景观 | 第34页 |
·人文景观资源 | 第34-37页 |
·黄河文化 | 第34-35页 |
·齐鲁文化 | 第35页 |
·山东经济 | 第35页 |
·治黄历史 | 第35-37页 |
·人工设施景观 | 第37-40页 |
·黄河大堤 | 第37页 |
·黄河大桥、浮桥 | 第37-38页 |
·护岸工程 | 第38页 |
·引黄闸 | 第38页 |
·备防石 | 第38-40页 |
5 黄河险工景观规划设计 | 第40-60页 |
·山东黄河沿岸险工景观规划建设的原则 | 第40-41页 |
·沿黄景观建设与所属地区因素相结合 | 第40页 |
·生态景观建设与防护工程建设相结合 | 第40页 |
·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 第40页 |
·沿黄生物防护建设与旅游观光建设相结合 | 第40-41页 |
·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 第41页 |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 第41页 |
·景观结构规划 | 第41-45页 |
·功能定位及分区 | 第42-43页 |
·空间形态结构 | 第43-45页 |
·道路交通系统 | 第45-47页 |
·标准化堤防建设 | 第45页 |
·险工道路系统 | 第45-46页 |
·静态交通 | 第46-47页 |
·道路交通系统的竖向设计 | 第47页 |
·险工植物景观 | 第47-54页 |
·植物的功能 | 第47-49页 |
·植物造景的配置形式 | 第49-50页 |
·沿黄具体的种植规划原则 | 第50-51页 |
·主要选择树种 | 第51-54页 |
·环境设施、小品 | 第54-58页 |
·亭廊 | 第54页 |
·张拉膜结构 | 第54页 |
·观景台 | 第54页 |
·座椅 | 第54页 |
·游乐设施 | 第54-55页 |
·雕塑 | 第55页 |
·标识和解说系统 | 第55-57页 |
·给排水系统 | 第57页 |
·小品的设计 | 第57-58页 |
·大型活动景观 | 第58-60页 |
6 案例研究——义和庄险工景观规划设计 | 第60-70页 |
·区位 | 第60页 |
·工程概况 | 第60页 |
·景观现状 | 第60-61页 |
·设计立意 | 第61页 |
·功能分区 | 第61-64页 |
·滨河景观带 | 第61-62页 |
·历史文化区 | 第62-63页 |
·综合管理区 | 第63页 |
·迷你高尔夫练习场 | 第63页 |
·森林游憩区 | 第63-64页 |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第64-65页 |
·景区的道路系统 | 第64页 |
·铺装广场 | 第64-65页 |
·停车场 | 第65页 |
·竖向规划 | 第65-66页 |
·种植规划 | 第66-67页 |
·树种选择 | 第66页 |
·种植形式 | 第66-67页 |
·景观小品 | 第67-69页 |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第69-70页 |
7 结语 | 第70-7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附图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