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商标权概述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商标权制度的产生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商标权的概念及特征 | 第13-16页 |
一、商标及商标权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商标权的特征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商标权刑法保护的意义 | 第16-19页 |
一、商标权刑事保护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二、商标权刑事保护的重要性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商标权刑事保护立法比较 | 第19-30页 |
第一节 世界各国(地区)商标权刑法保护立法沿革 | 第19-22页 |
一、美国 | 第19-20页 |
二、德国 | 第20页 |
三、中国大陆 | 第20-22页 |
第二节 世界各国(地区)商标权刑法保护立法模式比较 | 第22-24页 |
一、刑法典模式 | 第23页 |
二、专门法模式 | 第23页 |
三、混合型模式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世界各国(地区)侵犯商标权犯罪种类比较 | 第24-30页 |
一、英国 | 第24页 |
二、德国 | 第24-25页 |
三、日本 | 第25-27页 |
四、台湾地区 | 第27-28页 |
五、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商标权犯罪构成要件比较 | 第30-45页 |
第一节 犯罪主体 | 第30-32页 |
第二节 犯罪主观方面 | 第32-34页 |
一 “客观说” | 第32-33页 |
二 “主观说” | 第33页 |
三 “折衷说”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犯罪客体 | 第34-36页 |
第四节 犯罪客观方面 | 第36-45页 |
一、境外刑法在商标权犯罪客观方面的主要表现 | 第36-40页 |
二、我国刑法在商标权犯罪客观方面的主要表现 | 第40-42页 |
三、小结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我国商标权刑法保护的立法完善 | 第45-55页 |
第一节 立法缺陷 | 第45-50页 |
一、受保护的商标范围过窄 | 第45-46页 |
二、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范围过窄 | 第46-47页 |
三、没有规定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犯罪 | 第47-49页 |
四、法定刑配置不当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立法完善 | 第50-55页 |
一、将服务商标纳入本罪的保护范围 | 第50页 |
二、将“擅自在同种商品、服务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擅自在类似商品、服务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行为”纳入本罪的立法规定 | 第50-51页 |
三、将反向假冒注册商标行为纳入本罪的保护范围 | 第51-52页 |
四、改结果犯为行为犯的立法模式 | 第52-53页 |
五、加大刑法对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