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回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模型--以川中磨溪构造嘉二气藏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选题的科学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论文投入的工作量 | 第14页 |
·论文的主要进展与创新成果 | 第14-16页 |
第2章 小层精细划分对比 | 第16-26页 |
·理论基础与技术思路 | 第16-19页 |
·精细岩性结构剖面建立 | 第19-20页 |
·多旋回沉积特征及成因联系 | 第20-21页 |
·多旋回沉积界面优选 | 第21-22页 |
·多旋回沉积小层划分 | 第22-23页 |
·多旋回沉积小层对比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多因素沉积微相精细分析 | 第26-63页 |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 第26-28页 |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 第28-44页 |
·测井相与沉积微相 | 第44-48页 |
·沉积微相横向精细对比 | 第48-52页 |
·沉积微相分布与演化的主控因素分析 | 第52-58页 |
·多因素沉积微相精细编图 | 第58-63页 |
第4章 地质精细约束的储层测井解释 | 第63-80页 |
·理论基础及技术路线 | 第63页 |
·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 | 第63-72页 |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72-74页 |
·储层测井解释 | 第74-80页 |
第5章 储层定量评价 | 第80-102页 |
·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 | 第82-94页 |
·储层评价的定量标准 | 第94-100页 |
·单井储层评价 | 第100-102页 |
第6章 储层成因机理 | 第102-115页 |
·沉积环境决定了早期孔、渗层的时空分布规律 | 第102-107页 |
·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溶是嘉二储层形成的根本原因 | 第107-111页 |
·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 第111-113页 |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7章 储层地质模型与预测 | 第115-138页 |
·储层建模的思路与方法 | 第116-121页 |
·磨溪气田嘉二段储层建模 | 第121-131页 |
·储层平面评价预测 | 第131-138页 |
结论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
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49-150页 |
图例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