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引论 | 第12-18页 |
| ·研究源起 | 第12-13页 |
| ·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公众要求拥有更多话语权 | 第12页 |
| ·社区发展规划的产生,回应了社区发展的要求 | 第12-13页 |
|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正逐渐展开 | 第13页 |
| ·寻找制度引入和规划方法改革的契合点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14-16页 |
| ·对"公众参与"的界定——有意识推进的公众参与 | 第14页 |
| ·对"社区发展规划"的界定——城市街道层面的社区发展规划 | 第14-15页 |
| ·对"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阶段"的界定——规划编制阶段的公众参与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 第2章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 第18-36页 |
| ·我国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 第18-28页 |
|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概述 | 第18页 |
|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宏观背景 | 第18-22页 |
|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相关解释 | 第22-26页 |
|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 | 第26-28页 |
| ·国外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 第28-36页 |
| ·历史演进 | 第28-30页 |
| ·方法论基础 | 第30-32页 |
| ·规划实践 | 第32-36页 |
| 第3章 社区发展规划的公众参与 | 第36-60页 |
| ·我国的社区发展规划 | 第36-38页 |
| ·社区发展规划的含义 | 第36-37页 |
| ·社区发展规划的背景 | 第37页 |
| ·社区发展规划的特征 | 第37-38页 |
| ·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 | 第38-48页 |
| ·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源起与演进 | 第39-40页 |
| ·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本质 | 第40页 |
| ·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 ·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可行性 | 第41-42页 |
| ·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实例 | 第42-48页 |
| ·构建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 | 第48-60页 |
| ·"参与梯子"理论 | 第48-50页 |
| ·演绎"参与梯子"理论,构建"推进式参与"的应用框架 | 第50-56页 |
| ·对"推进式参与"框架的应用拓展 | 第56-60页 |
| 第4章 友谊路街道的社区发展规划 | 第60-69页 |
| ·友谊路街道社区概况 | 第60-65页 |
| ·社区发展历程 | 第61-62页 |
| ·社区群体分析 | 第62-63页 |
| ·管理体制背景 | 第63-64页 |
| ·社区发展问题 | 第64-65页 |
| ·社区发展规划的任务 | 第65-67页 |
| ·引入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 第67-69页 |
| 第5章 友谊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 第69-90页 |
| ·公众参与的框架设计 | 第69页 |
| ·公众参与的内容组织 | 第69-87页 |
| ·目标确立 | 第69-70页 |
| ·规划准备 | 第70-73页 |
| ·基础条件解析 | 第73-75页 |
| ·参与推进 | 第75-76页 |
| ·方法应用 | 第76页 |
| ·主体阶段 | 第76-80页 |
| ·信息收集 | 第80-87页 |
| ·公众参与的效果总结 | 第87-90页 |
| ·推进程度 | 第87页 |
| ·基本判断 | 第87-88页 |
| ·总结 | 第88-90页 |
| 第6章 友谊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中公众参与的评价与总结 | 第90-97页 |
| ·本次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实践的绩效评价 | 第90-91页 |
| ·实现了公众参与规划的实质性运作 | 第90页 |
| ·推进了社区发展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第90页 |
| ·总体上是有限性的参与 | 第90-91页 |
| ·"精英主导"及"由浅入深"的参与 | 第91页 |
| ·本次规划在公众参与方面的经验总结 | 第91-94页 |
| ·公众参与组织方式的本地演化 | 第92页 |
| ·公众参与组织方式的创新发展 | 第92页 |
| ·公众参与组织机制的效率发挥 | 第92-93页 |
| ·公众参与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 | 第93页 |
| ·从政府推动下的公众参与起步 | 第93-94页 |
| ·保障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有效性的要素 | 第94-97页 |
| ·法律制度保障 | 第94页 |
| ·参与组织形式 | 第94-95页 |
| ·政府介入程度 | 第95页 |
| ·公众参与意识 | 第95页 |
| ·规划者的作用 | 第95-97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97-102页 |
| ·现阶段推进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操作要点 | 第97-99页 |
| ·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机制完善 | 第99-100页 |
| ·政府主导的被动式参与在当前具有必然性 | 第99页 |
| ·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和机制决定了参与的效率 | 第99-100页 |
| ·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需要基于社区发展规划的实践经验 | 第100页 |
| ·引申思考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 附录A 友谊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调查问卷 | 第105-117页 |
| 附录B 社区公众参与的基础性研究 | 第117-126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