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5-18页 |
·问题研究的背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 第15-16页 |
·几个概念及相互间关系 | 第16-1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国外可持续发展度量的指标体系 | 第19-20页 |
·国内关于描述和测量协调状态和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20页 |
·关于建立反映协调程度的协调性测度模型 | 第20-28页 |
·研究立场、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8-29页 |
·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29-30页 |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29-3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30-3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33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第2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35-63页 |
·人口数量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 第35-44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理论分析 | 第36-37页 |
·经验检验 | 第37-44页 |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研究 | 第44-62页 |
·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 | 第45-50页 |
·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 | 第50-53页 |
·人口城乡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 第53-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3章 人口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63-78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人口数量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64-65页 |
·理论分析 | 第64-65页 |
·经验检验 | 第65页 |
·人口结构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65-76页 |
·人口文化素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65-71页 |
·人口年龄结构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71-73页 |
·人口城乡结构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作用机制及优化研究 | 第78-87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作用机制 | 第79-83页 |
·经济发展与资源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79-81页 |
·经济发展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 | 第81-82页 |
·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 | 第82-83页 |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不协调的后果 | 第83-84页 |
·经济发展、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优化控制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非物质因素分析 | 第87-115页 |
·中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分析 | 第87-92页 |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及问题 | 第88-90页 |
·工农业生产、产出过程中以及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恶化 | 第90-92页 |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非物质因素分析 | 第92-107页 |
·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恶化的非物质因素 | 第92-105页 |
·工农业生产及产出过程中环境恶化非物质因素分析 | 第105-107页 |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超边际分析 | 第107-114页 |
·有关概念及模型 | 第109-112页 |
·模型的分析与结论 | 第112-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6章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模型及其应用 | 第115-141页 |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115-123页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116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116-123页 |
·协调性测度算法说明 | 第123-126页 |
·协调性测度概念 | 第123页 |
·逼近于理想解排序(TOPSIS)方法简介 | 第123-124页 |
·协调度算法说明 | 第124-126页 |
·协调发展状态 | 第126页 |
·协调性测度模型应用一 | 第126-136页 |
·各指标数据的收集以及横向协调性测度值的计算 | 第126-127页 |
·协调等级的划分 | 第127-128页 |
·协调发展状态的计算 | 第128-129页 |
·典型省区的选择 | 第129-130页 |
·典型省区的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 第130-132页 |
·全国各省区协调发展状况总体分析 | 第132-136页 |
·协调性测度模型应用二 | 第136-137页 |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检验 | 第137-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7章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趋于协调的对策研究-以新疆为例 | 第141-171页 |
·新疆三系统协调状况的物质因素分析 | 第141-147页 |
·新疆三系统横向比较的协调状况说明 | 第141-143页 |
·新疆三系统纵向协调状况的物质因素分析 | 第143-145页 |
·新疆三系统横向、纵向相比协调状态的物质因素剖析 | 第145-147页 |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非物质因素分析 | 第147-148页 |
·新疆三系统横向协调状况的非物质因素分析 | 第147页 |
·新疆三系统纵向协调度状况的非物质因素分析 | 第147-148页 |
·新疆三系统横向、纵向相比协调状况的非物质因素剖析 | 第148页 |
·新疆三系统趋于协调的对策研究 | 第148-169页 |
·新疆三系统趋于协调的物质因素对策 | 第148-166页 |
·新疆三系统趋于协调的非物质因素对策 | 第166-169页 |
·本章小结 | 第169-171页 |
结论 | 第171-176页 |
一、论文的创新性结论 | 第171-174页 |
二、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89-190页 |
附录Ⅰ: | 第190-192页 |
附录Ⅱ: | 第192-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