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与中原地区史前城址比较研究--浅谈宝墩文化与陶寺文化的异同

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一、引言第10-12页
 (一) 选题背景第10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二、史前城址的含义第12-14页
三、史前城址的分布第14-23页
 (一) 我国城的起源第14页
 (二) 我国史前城址的分布第14-16页
 (三) 研究方法和意义第16-23页
  1、酋邦理论和城市聚落形态研究第16-20页
  2、中国文明的起源第20-23页
四、城址概况第23-35页
 (一) 陶寺概况及尧酋邦第23-27页
  1、遗迹概况第23-26页
  2、城址及其相关遗存折射的华夏文明第26-27页
 (二) 宝墩概况及古蜀酋邦第27-35页
  1、宝墩概况第27-30页
  2、城址折射出的古蜀文明第30-35页
五、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与中原地区史前城址的共同特征第35-42页
 (一) 城的选址第35-36页
  1、选址多在山麓河滨第35页
  2、城周围必定有一定范围可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原或盆地第35-36页
 (二) 城内不设“市”第36页
 (三) 城内等级分化日益明显,已出现凌驾于社会成员之上的公共权力.第36-38页
  1、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第36-37页
  2、高居于普通社会成员之上的统治集团,可用强制手段驱使人们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第37-38页
  3、随着社会等级分化和产业分工的发展,城内居民的总体构成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第38页
 (四) 出现大型宗教遗存,在祭祀或礼仪方面已初步形成一定的制度第38-42页
六、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与中原地区史前城址的区别第42-50页
 (一) 从城址宏观聚落形态的区别反映出的酋邦政治复杂性和结构的不同第42-46页
 (二) 从城址微观聚落形态反映出的酋邦面貌的不同第46-50页
  1、城墙第46页
  2、出土器物第46-47页
  3、暴力遗存第47页
  4、城市规划第47-50页
七、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与中原区别的成因浅析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后记第58-59页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招商银行贷款定价研究与措施建议
下一篇:电梯厅门参数化设计与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