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4页 |
第一节 有机荧光材料概述 | 第15-18页 |
1.1 荧光产生的原理 | 第15-17页 |
1.1.1 荧光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1.1.2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第16-17页 |
1.1.3 外部条件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17页 |
1.2 描述荧光特征的参数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有机共轭聚合物荧光材料 | 第18-28页 |
2.1 有机共轭聚合物荧光材料概述 | 第18-23页 |
2.1.1 有机共轭聚合物荧光材料 | 第19-21页 |
2.1.2 有机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荧光材料 | 第21-23页 |
2.2 有机共轭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23-25页 |
2.2.1 化学氧化法 | 第23-24页 |
2.2.2 金属催化偶联法 | 第24-25页 |
2.2.3 电化学聚合法 | 第25页 |
2.3 有机共轭聚合物的应用 | 第25-28页 |
2.3.1 作为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 第25-26页 |
2.3.2 化学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 | 第26-27页 |
2.3.3 作为电致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27-28页 |
第三节 BODIPY荧光化合物 | 第28-35页 |
3.1 BODIPY荧光化合物概述 | 第28-29页 |
3.2 BODIPY荧光化合物的合成 | 第29-32页 |
3.2.1 吡咯与醛合成BODIPY | 第29-30页 |
3.2.2 吡咯与酰氯类/酸酐合成BODIPY | 第30-31页 |
3.2.3 吡咯与α-亚硝基吡咯合成氮杂BODIPY | 第31页 |
3.2.4 吡咯与α-羰基吡咯合成BODIPY | 第31-32页 |
3.2.5 直接法合成BODIPY | 第32页 |
3.3 BODIPY荧光化合物的修饰方法 | 第32-33页 |
3.4 BODIPY荧光化合物的应用 | 第33-35页 |
3.4.1 BODIPY荧光化合物在生物分析领域的应用 | 第33-34页 |
3.4.2 BODIPY荧光化合物在离子和小分子探针方面的应用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35-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第二章 含噻吩和吲哚结构的共轭寡聚物的合成及其光致发光和电致变色性质的研究 | 第44-71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45-54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2.2 测试 | 第46-48页 |
2.2.1 材料表征 | 第46-47页 |
2.2.2 电化学性质测试 | 第47页 |
2.2.3 电致变色测试 | 第47页 |
2.2.4 金属离子检测 | 第47-48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48-54页 |
2.3.1 1-乙基-5-溴吲哚(a2)和1-己基-5-溴吲哚(a3)的合成 | 第48-49页 |
2.3.2 单噻吩单体的合成 | 第49-50页 |
2.3.3 3'-溴-2,2':5',2"-三噻吩的合成 | 第50页 |
2.3.4 5-吲哚硼酸、1-乙基-5-吲哚硼酸和1-己基-5-吲哚硼酸的合成 | 第50-52页 |
2.3.5 三噻吩单体的合成 | 第52-53页 |
2.3.6 单体M1-M6的聚合 | 第53-54页 |
2.3.7 凝胶电解质LiClO_4-PC-PMMA的制备 | 第54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3.1 单体和寡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55-58页 |
3.2 寡聚物的热力学性质 | 第58-59页 |
3.3 寡聚物的光学性质 | 第59-61页 |
3.4 寡聚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61-62页 |
3.5 寡聚物P3的电致变色性质 | 第62-63页 |
3.6 寡聚物P3在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63-6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第三章 含吲哚的BODIPY荧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第71-116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72-84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72-73页 |
2.2 测试 | 第73-77页 |
2.2.1 材料表征 | 第73页 |
2.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73页 |
2.2.3 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 第73-74页 |
2.2.4 不同pH条件下光谱性质测试 | 第74页 |
2.2.5 电化学性质测试 | 第74-75页 |
2.2.6 BODIPY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成像实验 | 第75页 |
2.2.7 单晶c3和c5的制备和检测 | 第75-76页 |
2.2.8 理论计算 | 第76页 |
2.2.9 化合物的光稳定性测试 | 第76页 |
2.2.10 粘度测试方法 | 第76-77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77-84页 |
2.3.1 1-己基-5-取代吲哚的合成 | 第77-78页 |
2.3.2 1-己基-2-甲酰基-5-取代吲哚的合成 | 第78-81页 |
2.3.3 取代BODIPY的合成 | 第81-84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84-111页 |
3.1 BODIPY的合成 | 第84-85页 |
3.2 化合物c3和c5的晶体结构 | 第85-93页 |
3.3 化合物的光学性质 | 第93-101页 |
3.3.1 化合物c1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 | 第93-95页 |
3.3.2 化合物c2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 | 第95-96页 |
3.3.3 化合物c3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 | 第96-97页 |
3.3.4 化合物c4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 | 第97-99页 |
3.3.5 化合物c5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 | 第99-100页 |
3.3.6 化合物c6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 | 第100-101页 |
3.4 化合物的光稳定性 | 第101-102页 |
3.5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102-103页 |
3.6 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理论计算 | 第103-105页 |
3.7 在不同pH条件下的光谱性质 | 第105-108页 |
3.8 化合物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 第108-109页 |
3.9 化合物c6在粘度测定方面的应用 | 第109-11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第四章 尺寸可调的光致发光聚吡咯纳米微球/点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 第116-138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17-120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117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117-119页 |
2.2.1 聚吡咯纳米球/点的制备 | 第117-118页 |
2.2.2 聚吡咯纳米点荧光墨水的图案化 | 第118页 |
2.2.3 聚吡咯纳米点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成像实验 | 第118-119页 |
2.3 测试 | 第119-120页 |
2.3.1 材料性质测试 | 第119页 |
2.3.2 电化学性质测试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33页 |
3.1 聚吡咯纳米球的形貌表征 | 第120-121页 |
3.2 聚吡咯纳米球的结构表征 | 第121-123页 |
3.3 聚吡咯纳米球的光学性能 | 第123-126页 |
3.4 聚吡咯纳米点的微观形貌表征 | 第126-127页 |
3.5 聚吡咯纳米球/点的光学性质 | 第127-129页 |
3.6 聚吡咯纳米球/点的电化学性质 | 第129-130页 |
3.7 聚吡咯纳米点的应用 | 第130-13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谱图附录 | 第142-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