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7-13页 |
第一章 战国士人与政治 | 第13-32页 |
第一节 战国士阶层的群体自觉 | 第13-19页 |
一、战国的士阶层 | 第13-17页 |
二、王侯不得骄士:战国士阶层的群体自觉 | 第17-19页 |
第二节 “仕”、“托”、“隐”:战国士人的三种选择 | 第19-32页 |
一、仕 | 第19-22页 |
二、托 | 第22-28页 |
三、隐 | 第28-32页 |
第二章 荀子政学关系思想 | 第32-53页 |
第一节 重“效”:从国家的视角看学术与学者 | 第32-41页 |
一、“国家的视角” | 第32-34页 |
二、学止于圣王 | 第34-38页 |
三、守道以禁非道 | 第38-41页 |
第二节 “从道”与“尊君”:出处进退中的两难 | 第41-47页 |
一、从道不从君:一种后果论的道德论辩 | 第41-43页 |
二、忠顺以事君 | 第43-46页 |
三、在师道和吏道之间:角色伦理的潜在冲突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荀子政学关系思想内在矛盾的理论根源 | 第47-53页 |
第三章 孟荀韩政学关系思想比较 | 第53-71页 |
第一节 荀孟政学关系思想比较 | 第53-61页 |
一、制度层面的比较 | 第53-55页 |
二、个人层面的比较 | 第55-61页 |
第二节 荀韩政学关系思想比较 | 第61-65页 |
第三节 孟荀韩政学关系思想的实践悖论 | 第65-71页 |
第四章 庄子政学关系思想 | 第71-96页 |
第一节 重“独”:个人的视角 | 第72-85页 |
一、“块然独立”:对世俗和政治的主动疏离 | 第72-76页 |
二、关于内七篇中相反观点的讨论 | 第76-80页 |
三、关于政治冷淡问题,兼与荀韩比较 | 第80-83页 |
四、“无用”之学:庄子的知识观,兼与荀子比较 | 第83-85页 |
第二节 “顺物自然”,“不谴是非” | 第85-96页 |
一、“道不可得学”:一种特殊主义观点,兼与孟荀比较 | 第86-89页 |
二、“吾恶能知其辩”:从价值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反对一是非 | 第89-96页 |
余论 | 第96-99页 |
参考书目 | 第99-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