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行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法律问题研究
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部分 电子货币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1-20页 |
一、电子货币的概念及分类 | 第11-15页 |
(一) 货币的概念 | 第11页 |
(二) 电子货币的产生及法律界定 | 第11-12页 |
(三) 现有电子货币的具体形式 | 第12-13页 |
(四) 对现有电子货币的分类 | 第13-15页 |
二、电子货币的法律性质 | 第15-20页 |
(一) 电子货币与法定货币的关系 | 第15页 |
(二) 电子货币与衍生货币的关系 | 第15-16页 |
(三) 电子货币法律性质的分类分析 | 第16-19页 |
(四) 本文对电子货币法律界定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发行主体的基本法律问题 | 第20-36页 |
一、电子货币的法律主体 | 第20页 |
二、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 第20-25页 |
(一) 发行主体的总体基本情况 | 第20-23页 |
(二) 我国发行主体的特殊情况 | 第23-24页 |
(三) 研究非银行发行主体的重要性 | 第24-25页 |
三、非银行发行主体的权利、义务分析 | 第25-32页 |
(一) 非银行发行主体的基本权利 | 第25-29页 |
(二) 非银行发行主体的基本义务 | 第29-32页 |
四、非银行发行主体的法律责任承担 | 第32-36页 |
(一) 系统原因风险法律责任承担 | 第33-34页 |
(二) 丢失电子货币风险法律责任承担 | 第34页 |
(三) 主体失误风险法律责任承担 | 第34-36页 |
第三部分 非银行发行主体监管制度的法律建构 | 第36-47页 |
一、监管目的的法律界定 | 第36-37页 |
二、监管主体的法律分析 | 第37-38页 |
(一) 监管主体的法律模式 | 第37页 |
(二) 法律模式的经济分析 | 第37-38页 |
三、监管程序的法律设计 | 第38-42页 |
(一) 申请与审批 | 第38-39页 |
(二) 追认程序 | 第39页 |
(三) 例行措施 | 第39-41页 |
(四) 监管权力 | 第41-42页 |
四、监管内容的法律规制 | 第42-47页 |
(一) 发行主体的发行条件 | 第42-43页 |
(二) 运营中的风险控制 | 第43-44页 |
(三) 发行主体的基本义务 | 第44页 |
(四) 小规模发行主体 | 第44-45页 |
(五) 金融犯罪中的洗钱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资料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