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中琐罗亚德教因素研究--以南北朝至隋唐石窟、石棺床和丝绸纹样为中心
| 緒論 | 第1-18页 |
| 第一節 研究動機、研究史回顧 | 第9-14页 |
| 一、研究動機 | 第9-10页 |
| 二、研究史回顧 | 第10-14页 |
| 1、宗教史範疇 | 第10-13页 |
| 2、圖像範疇 | 第13-14页 |
|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目標 | 第14-18页 |
| 1、研究對象 | 第14页 |
| 2、術語界定 | 第14-16页 |
| 3、方法 | 第16页 |
| 4、研究目標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波斯、中亞的瑣羅亞斯德教及藝術 | 第18-59页 |
| 一、瑣羅亞斯德教和古代波斯 | 第21-25页 |
| 二、瑣羅亞斯德教的禮儀和倫理 | 第25-28页 |
| 三、薩珊時期的藝術 | 第28-30页 |
| 第一節 巴克特里亞 | 第30-36页 |
| 第二節 索格底亞那 | 第36-47页 |
| 一、品治肯特 | 第38-41页 |
| 二、《哭喪圖》 | 第41-47页 |
| 第三節 阿弗拉西亞勃 | 第47-56页 |
| 一、《使者圖》 | 第47-52页 |
| 二、《鳳舟圖》 | 第52-54页 |
| 三、《送葬圖》 | 第54-56页 |
| 第四節 美術風格 | 第56-59页 |
| 第二章 河中與河西的藝術互動 | 第59-131页 |
| 第一節 新疆地區 | 第59-86页 |
| 一、塞人 | 第59-65页 |
| 二、于闐 | 第65-72页 |
| 視角Ⅰ—丹丹烏里克 | 第67-72页 |
| 三、龜茲 | 第72-83页 |
| 視角Ⅱ—舍利盒 | 第78-83页 |
| 四、高昌 | 第83-86页 |
| 第二節 石趙和北魏皇家信仰 | 第86-89页 |
| 第三節 徐顯秀墓飾 | 第89-102页 |
| 一、壁畫題材 | 第90-92页 |
| 二、絲綢紋樣 | 第92-96页 |
| 三、形象辨證 | 第96-102页 |
| 視角Ⅲ—粟特畫派與曹仲達 | 第99-102页 |
| 第四節 安陽石棺床 | 第102-109页 |
| 第五節 Miho博物館藏石棺床 | 第109-117页 |
| 第六節 虞弘墓飾 | 第117-131页 |
| 第三章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上) | 第131-187页 |
| 第一節 青州北齊畫像石 | 第131-138页 |
| 一、圖像誌分析 | 第131-134页 |
| 二、圖像解讀 | 第134-138页 |
| 第二節 安伽墓飾 | 第138-150页 |
| 一、墓主族屬 | 第139-140页 |
| 二、門額圖像 | 第140-143页 |
| 三、石棺床圖像 | 第143-148页 |
| 四、圖像的宗教意義 | 第148-150页 |
| 第三節 史君墓飾 | 第150-163页 |
| 一、形制與圖像 | 第150-155页 |
| 二、天國之路 | 第155-163页 |
| 視角Ⅳ—蕭繹《職貢圖》 | 第158-163页 |
| 第四節 敦煌石窟 | 第163-187页 |
| 一、阿姆河美術流派與敦煌 | 第164-168页 |
| 二、敦煌圖案 | 第168-176页 |
| 三、敦煌的粟特人 | 第176-187页 |
| 視角Ⅴ—敦煌白畫 | 第182-187页 |
| 第四章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下) | 第187-214页 |
| 第一節 聯珠紋錦 | 第187-197页 |
| 一、與宗教相連 | 第188-191页 |
| 二、單獨、對稱樣式 | 第191-197页 |
| 第二節 宗教涵義和產地 | 第197-214页 |
| 祝角Ⅵ—《步輦圖》的再讀 | 第207-214页 |
| 總論 | 第214-238页 |
| 第一節 式樣與技巧 | 第215-229页 |
| 第二節 風格 | 第229-233页 |
| 第三節 式微原因 | 第233-238页 |
| 結語 | 第238-240页 |
| 主要參考文獻 | 第240-288页 |
| 後記 | 第288-289页 |
| 聲明 | 第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