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自适应滤波技术的发展简史 | 第11-12页 |
·自适应天线和智能天线 | 第12-13页 |
·阵列天线雷达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4-17页 |
2 自适应阵列技术基础 | 第17-27页 |
·阵列天线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 第17-19页 |
·阵列天线的数学模型 | 第19-25页 |
·阵列天线的基本模型 | 第19-20页 |
·等距线阵 | 第20-22页 |
·均匀圆阵 | 第22-24页 |
·二维等距分布方阵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自适应波束形成及 DOA 估计技术研究 | 第27-47页 |
·引言 | 第27页 |
·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几种准则 | 第27-29页 |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MMSE) | 第27-28页 |
·最大信噪比原则(MaxSNR) | 第28页 |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准则(LCMV) | 第28-29页 |
·自适应波束形成非盲算法的比较 | 第29-35页 |
·LMS 算法 | 第29-33页 |
·RLS 算法 | 第33-34页 |
·DMI 算法 | 第34-35页 |
·对几种算法的认识 | 第35页 |
·自适应波束形成盲算法的研究 | 第35-38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恒模算法(CMA) | 第36-38页 |
·DOA 估计 | 第38-46页 |
·引言 | 第38页 |
·DOA 估计的传统方法 | 第38-41页 |
·DOA 估计的子空间方法 | 第4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单脉冲技术研究 | 第47-61页 |
·角度捕获和自动跟踪 | 第47-50页 |
·顺序波瓣和圆锥扫描跟踪 | 第48页 |
·单脉冲基础 | 第48-50页 |
·幅度比较法单脉冲测角 | 第50-54页 |
·幅度比较法单脉冲角跟踪系统 | 第50-51页 |
·和差比较器与和差波束 | 第51-54页 |
·单脉冲天线的实用馈源 | 第54-55页 |
·高增益低旁瓣天线馈源设计 | 第55-59页 |
·理论分析与仿真 | 第55-58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单脉冲技术 | 第61-79页 |
·引言 | 第61-64页 |
·自适应阵列结构和干扰相消技术 | 第64-70页 |
·多旁瓣抵消器 | 第64-66页 |
·和差主瓣干扰抵消器 | 第66-68页 |
·自适应阵列 | 第68-69页 |
·约束自适应阵列 | 第69-70页 |
·用于单脉冲处理的自适应阵列和主瓣抵消器 | 第70-72页 |
·主瓣保形技术 | 第72-74页 |
·子空间约束的结构协方差矩阵 | 第72-73页 |
·对角加载 | 第73页 |
·修正主模抑制 | 第73页 |
·主瓣干扰滤波 | 第73-74页 |
·阻塞矩阵 | 第74页 |
·一阶主瓣干扰降置 | 第74页 |
·基于二维约束自适应阵列的单脉冲雷达 | 第74-75页 |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全文总结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9-90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90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