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的建筑设计--在重庆湿热山地条件下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8页 |
1 绪论 | 第18-3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25页 |
·建筑与气候关系的变化 | 第18-19页 |
·反思 | 第19-20页 |
·当前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20-25页 |
⑴国外有关气候的建筑研究与实践 | 第20-22页 |
⑵我国有关气候的建筑研究与实践 | 第22-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5-30页 |
·建筑应对气候的意义 | 第25-28页 |
⑴保障人的舒适健康 | 第25页 |
⑵节约能源 | 第25-27页 |
⑶保护生态环境 | 第27-28页 |
⑷保持建筑地域特性 | 第28页 |
·在重庆湿热山地条件下研究的意义 | 第28-30页 |
·研究路线和框架 | 第30-32页 |
2 气候与建筑 | 第32-46页 |
·气候类型与气候分区 | 第32-38页 |
·全球气候分区 | 第32-36页 |
·我国气候分区 | 第36-38页 |
⑴我国气候特点 | 第36-37页 |
⑵我国的气候分区 | 第37页 |
⑶建筑规范的分区 | 第37-38页 |
·建筑相关的气候要素 | 第38-41页 |
·阳光 | 第39-40页 |
·气温 | 第40-41页 |
·风 | 第41页 |
·湿度 | 第41页 |
·建筑与微气候 | 第41-46页 |
·建筑微气候 | 第43-44页 |
·室内微气候 | 第44-46页 |
3 应对气候的建筑创作观 | 第46-58页 |
·系统观 | 第46-48页 |
·整体性 | 第47-48页 |
·联系性 | 第48页 |
·技术观 | 第48-52页 |
·低技术 | 第49-50页 |
·高技术 | 第50-52页 |
·适宜技术 | 第52页 |
·应变观 | 第52-58页 |
·建筑气候设计有应变的需要 | 第52-53页 |
·建筑静态应变 | 第53-55页 |
·建筑动态应变 | 第55-58页 |
4 重庆湿热山地地区气候与建筑 | 第58-72页 |
·重庆湿热山地地区气候特征 | 第58-61页 |
·重庆气候特征 | 第58页 |
·重庆地区与建筑相关的气候要素特征 | 第58-61页 |
·重庆地区山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 第61-63页 |
·大地形因素(宏观地形影响) | 第61-62页 |
·小地形因素(微观地形影响) | 第62-63页 |
·重庆湿热地区应对气候的建筑策略原则 | 第63-68页 |
·湿热与干热地区建筑应对气候的异同 | 第63-65页 |
·防热 | 第65-66页 |
·散热 | 第66-67页 |
·除湿 | 第67-68页 |
·重庆湿热地区应对气候的建筑策略层次 | 第68-72页 |
5 重庆湿热山地地区建筑选址策略 | 第72-102页 |
·与采光和防热有关的要素分析 | 第72-87页 |
·日照时间 | 第72-81页 |
⑴坡度坡向对日照时间的影响 | 第72-80页 |
⑵其它因素对日照时间的影响 | 第80-81页 |
·太阳辐射 | 第81-83页 |
⑴坡度坡向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 第81-83页 |
⑵其它因素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 第83页 |
·温度 | 第83-86页 |
⑴坡度坡向对温度的影响 | 第83-84页 |
⑵其它因素对温度的影响 | 第84-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与散热和除湿有关的要素分析 | 第87-96页 |
·湿度 | 第87-89页 |
⑴坡度坡向对湿度的影响 | 第87-88页 |
⑵其它因素对湿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风 | 第89-95页 |
⑴地形对一般环流的影响 | 第90-93页 |
⑵地形影响下的局地环流 | 第93-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应对气候的湿热山地民居选址习惯 | 第96-99页 |
·负阴抱阳的选址习惯 | 第96-98页 |
·择高而居的选址习惯 | 第98-99页 |
·选址气候分析法 | 第99-102页 |
6 重庆湿热山地地区建筑布局及环境设计策略 | 第102-130页 |
·应对气候的建筑布局 | 第102-122页 |
·建筑单体朝向的选择 | 第102-108页 |
⑴获得更多日照时间 | 第102-104页 |
⑵防止辐射 | 第104-105页 |
⑶有利通风 | 第105-106页 |
⑷小结 | 第106-108页 |
·间距的确定 | 第108-115页 |
⑴满足日照条件 | 第108-113页 |
⑵有利通风 | 第113-115页 |
·综合朝向和间距的建筑群体布局 | 第115-122页 |
⑴防止夏季辐射的建筑布局 | 第115-117页 |
⑵有利夏季通风的建筑布局 | 第117-122页 |
·室外下垫层材料的选择 | 第122-124页 |
·利于降温和通风的植物设计 | 第124-128页 |
·植物的遮阳、降温作用 | 第124-126页 |
·有利通风的植物布置 | 第126-128页 |
·改善微气候的水体设计 | 第128-130页 |
·降低环境温度 | 第128-129页 |
·改善空气质量 | 第129-130页 |
7 重庆湿热山地地区建筑本体被动式设计策略 | 第130-178页 |
·建筑的被动式气候设计基本原理 | 第130页 |
·建筑的被动式气候设计控制途径 | 第130-131页 |
·湿热山地地区的建筑形体设计策略 | 第131-143页 |
·有利散热的体形 | 第131-139页 |
⑴体形系数与建筑散热 | 第131-134页 |
⑵有利通风散热的形体 | 第134-139页 |
·有利防热的形体 | 第139-143页 |
·湿热山地地区的建筑围护外层设计策略 | 第143-161页 |
·围护外层实体设计 | 第144-156页 |
⑴围护外层材料选择 | 第144-145页 |
⑵有利防热的围护外层设计 | 第145-151页 |
⑶有利散热的围护外层设计 | 第151-156页 |
·围护外层开口设计 | 第156-161页 |
⑴改善通风的门窗开口设计 | 第156-158页 |
⑵门窗开口遮阳设计 | 第158-161页 |
·湿热山地地区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 第161-178页 |
·有利防热的外部过渡空间设计 | 第161-164页 |
⑴功能 | 第162页 |
⑵位置 | 第162页 |
⑶设计策略 | 第162-164页 |
·有利通风散热的内部空间设计 | 第164-178页 |
⑴有利风压通风的空间设计 | 第164-168页 |
⑵有利热压通风的竖向空间 | 第168-178页 |
8 结语 | 第178-180页 |
致谢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4页 |
附录 | 第184-185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85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