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45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26页 |
| (一)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26页 |
| 二、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6-30页 |
|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 (三) 本文拟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 三、本文研究假设、核心概念与论文框架 | 第30-37页 |
| (一) 前提假设 | 第30-31页 |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31-36页 |
| (三) 本文框架 | 第36-37页 |
| 本章注释 | 第37-45页 |
| 第一章 海权与国家安全 | 第45-72页 |
| 第一节 历史上的海权论 | 第45-58页 |
| 一、权力与海权 | 第45-47页 |
| 二、马汉的海权理论 | 第47-53页 |
| 三、戈尔什科夫的海权理论 | 第53-55页 |
| 四、莫德尔斯基与汤普森的海权论 | 第55-58页 |
| 第二节 海权的内在作用机制分析 | 第58-64页 |
| 一、海军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变化 | 第59-61页 |
| 二、“经济海权”地位的凸显 | 第61-62页 |
|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权与国家安全 | 第62-64页 |
|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海权观 | 第64-69页 |
| 一、国家战略层面:摆脱“边缘化” | 第64-66页 |
| 二、经济战略层面:海洋的利用与开发 | 第66-68页 |
| 三、安全战略层面:海防现代化 | 第68-69页 |
| 本章注释 | 第69-72页 |
| 第二章 东南亚的海洋纷争 | 第72-106页 |
| 第一节 近代以来东南亚海洋地理政治的演变 | 第72-78页 |
| 一、东南亚的战略地位 | 第72-73页 |
| 二、从“华夷体制”到“列强争霸” | 第73-77页 |
| 三、东南亚的民族国家构建与海洋争端 | 第77-78页 |
| 第二节 后冷战时期东南亚的地缘政治 | 第78-84页 |
| 一、美国影响力的加强 | 第78-80页 |
| 二、中国的崛起与东盟的壮大 | 第80-82页 |
| 三、大国关系的调整 | 第82-84页 |
| 第三节 后冷战时期东南亚的海洋纷争 | 第84-100页 |
| 一、岛屿领土主权争端 | 第85-88页 |
| 二、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冲突 | 第88-95页 |
| 三、渔业纠纷 | 第95-96页 |
| 四、武装冲突与军备现代化 | 第96-100页 |
| 本章注释 | 第100-106页 |
| 第三章 后冷战时期东南亚的海上安全合作 | 第106-170页 |
| 第一节 发展战略选择与安全观的转变 | 第106-121页 |
| 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产业分工转移 | 第106-107页 |
| 二、东南亚各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 第107-112页 |
| 三、中国的“改革开放” | 第112-117页 |
| 四、安全观的转变 | 第117-121页 |
| 第二节 东盟与中国的新安全观 | 第121-141页 |
| 一、东盟的安全观 | 第121-133页 |
| 二、东盟的“大国平衡外交” | 第133-135页 |
| 三、中国的和平发展观 | 第135-140页 |
| 四、后冷战时期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 | 第140-141页 |
| 第三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纷争的和平解决机制分析 | 第141-147页 |
| 一、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第141-143页 |
|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纷争和平解决机制 | 第143-146页 |
|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纷争解决机制的特点 | 第146-147页 |
| 第四节 后冷战时期东南亚海上安全合作现状 | 第147-163页 |
| 一、海域划界谈判 | 第147-152页 |
| 二、地区海上安全互信的建立 | 第152-156页 |
| 三、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 | 第156-162页 |
| 四、东南亚海上安全合作的前景 | 第162-163页 |
| 本章注释 | 第163-170页 |
| 结论 | 第170-176页 |
| 一、理论启示 | 第170-172页 |
| 二、现实思考 | 第172-175页 |
| 三、本文的不足 | 第175页 |
| 四、讨论与展望 | 第175-1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6-184页 |
| 附录 | 第184-191页 |
| 后记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