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15页 |
一、西北民族地区的界定 | 第9-10页 |
二、西北民族地区概况 | 第10-13页 |
三、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 | 第15-16页 |
二、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三、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视角的选择、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8-21页 |
一、研究视角的选择和本文框架 | 第18-20页 |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创新与难点 | 第21-24页 |
一、研究的创新 | 第21页 |
二、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 第21-24页 |
第二章 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和一般理论 | 第24-37页 |
第一节 产业与产业结构 | 第24-28页 |
一、产业与产业分类 | 第24-25页 |
二、产业结构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三、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四、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和本文的理论基础 | 第28-37页 |
一、关于产业结构问题的认识及研究态度 | 第28页 |
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理论 | 第28-32页 |
三、本文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 | 第32-37页 |
第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实证分析 | 第37-48页 |
第一节 西北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 第37-39页 |
一、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 | 第37-38页 |
二、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产业结构实证分析的指标 | 第39-40页 |
一、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 第39页 |
二、产业结构联系分析 | 第39页 |
三、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节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实证分析 | 第40-48页 |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40-44页 |
二、第一产业内部特征分析 | 第44-45页 |
三、第二产业内部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四、第三产业内部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8-69页 |
第一节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 第48-51页 |
一、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含义 | 第48-49页 |
二、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及方法 | 第49-51页 |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51-69页 |
一、西北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51-55页 |
二、西北民族地区各省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55-69页 |
第五章 西北民族地区优势产业的选择 | 第69-84页 |
第一节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 | 第69-74页 |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及判断标准 | 第69-70页 |
二、对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判断 | 第70-74页 |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优势产业的选择 | 第74-84页 |
一、有关优势产业的理论分析 | 第74-78页 |
二、西北民族地区优势产业的评价分析 | 第78-84页 |
第六章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 第84-91页 |
第一节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84-85页 |
一、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 第84页 |
二、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 | 第84-85页 |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想 | 第85-91页 |
一、西北民族地区三次产业总体结构调整 | 第85-86页 |
二、西北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结构调整 | 第86-87页 |
三、西北民族地区第二产业结构调整 | 第87-88页 |
四、西北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99页 |
主要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
后 记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