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前言 | 第16-3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6-27页 |
1.燃油添加剂的发展历史 | 第16-22页 |
(1) 汽油添加剂的发展历史 | 第16-21页 |
(2) 柴油添加剂的发展历史 | 第21-22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 汽油添加剂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2) 柴油添加剂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27-29页 |
1.汽油添加剂的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2.柴油添加剂的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汽油添加剂的研究意义 | 第29页 |
2.柴油添加剂的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1.汽油添加剂的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2.柴油添加剂的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1.汽油添加剂的研究方法 | 第32页 |
2.柴油添加剂的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第一章 汽油添加剂 | 第38-64页 |
·汽油的主要成分 | 第38-40页 |
·汽油的主要成分 | 第38页 |
·我国汽油的特点 | 第38-40页 |
·国外对汽油的相关法规 | 第40页 |
·提高汽油质量的生产技术措施 | 第40页 |
·汽油成分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 第40-44页 |
·汽油组成对汽车排放的影响 | 第41页 |
·对CO、HC和NOx排放的影响 | 第41-43页 |
·对臭氧形成的影响 | 第43-44页 |
·对CO_2的影响 | 第44页 |
·辛烷值对汽油性能的影响 | 第44-48页 |
·爆震 | 第44-45页 |
·辛烷值 | 第45-47页 |
·辛烷值对汽油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汽油添加剂的作用 | 第48-49页 |
·预混合燃烧原理 | 第48页 |
·汽油添加剂的作用 | 第48-49页 |
·汽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第49-50页 |
·爆震产生的原因 | 第49页 |
·汽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第49-50页 |
·汽油添加剂的类型 | 第50-57页 |
·醚类汽油添加剂 | 第50-53页 |
·甲基叔丁基醚(MTBE) | 第50-51页 |
·二异丙基醚(DIPE) | 第51-53页 |
·乙基叔丁基醚(ETBE)和叔戊基甲基醚(TAME) | 第53页 |
·醇类汽油添加剂 | 第53-55页 |
·异丙醇/甲醇混合物 | 第53-54页 |
·叔丁醇/甲醇混合物 | 第54页 |
·乙醇 | 第54-55页 |
·酸酯类汽油添加剂 | 第55页 |
·碳酸二甲酯(DMC) | 第55页 |
·TKC取代酯 | 第55页 |
·丙二酸二甲酯 | 第55页 |
·有机金属化合物 | 第55-57页 |
·新型汽油添加剂 | 第57-60页 |
·M19环保燃料添加剂 | 第57页 |
·HS系列环保添加剂 | 第57-58页 |
·纳米燃料油添加剂 | 第58页 |
·“油公”燃油添加剂 | 第58页 |
·MTN汽油抗爆剂 | 第58-59页 |
·NY—02直馏汽油抗爆剂 | 第59页 |
·FE—1汽油辛烷值添加剂 | 第59页 |
·FA—90Ⅱ抗爆剂 | 第59-60页 |
·邻甲酚型Mannich碱基化合物 | 第60页 |
·丙二酸酯 | 第60页 |
·汽油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二章 柴油添加剂 | 第64-88页 |
·柴油的主要成分 | 第64-66页 |
·柴油的主要成分 | 第64-65页 |
·我国柴油的特点 | 第65-66页 |
·柴油主要成分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 第66-67页 |
·废气有害成分及其产生 | 第66页 |
·硫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 第66-67页 |
·芳烃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 第67页 |
·烯烃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 第67页 |
·十六烷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 第67页 |
·十六烷值对柴油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十六烷值与滞燃期 | 第67-68页 |
·十六烷值的高低及其影响 | 第68页 |
·提高十六烷值的方法 | 第68-69页 |
·柴油添加剂的作用 | 第69页 |
·柴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第69-74页 |
·柴油机内燃料燃烧过程 | 第69-70页 |
·“放热”机理和“自由基”机理 | 第70-72页 |
·“反相胶束微爆”机理 | 第72-74页 |
·汽油添加剂的类型 | 第74-78页 |
·柴油添加剂的基本类型 | 第74-75页 |
·几类典型的柴油添加剂 | 第75-78页 |
·烷基硝酸酯 | 第75-77页 |
·过氧化物 | 第77页 |
·有机硫化物 | 第77-78页 |
·醚类 | 第78页 |
·二硝基化合物 | 第78页 |
·新型柴油添加剂 | 第78-84页 |
·GEN—49D | 第78页 |
·依重木 | 第78-79页 |
·NDDA | 第79页 |
·二正戊基醚(DNPE) | 第79页 |
·草酸二丁酯/草酸二异戊酯 | 第79-80页 |
·1,2,4—三氧杂环己烷化合物 | 第80页 |
·硝酸异辛酯/硝酸环己酯 | 第80页 |
·碳酸二甲酯(DMC) | 第80-81页 |
·二甲氧基甲烷(DMM) | 第81-84页 |
·柴油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第三章 实验仪器及装置 | 第88-134页 |
·实验仪器 | 第88-125页 |
·GC—14C气相色谱仪 | 第88-92页 |
·仪器及主要部件 | 第88-89页 |
·仪器规格 | 第89-91页 |
·仪器参数设定范围 | 第91-92页 |
·色谱分析 | 第92-116页 |
·色谱分离原理 | 第92-93页 |
·气相色谱分离原理 | 第93-96页 |
·气相色谱基本流程和操作步骤 | 第96-98页 |
·检测器 | 第98-105页 |
·检测器的类型 | 第98-99页 |
·对检测器的基本要求 | 第99-101页 |
·两种常用的气相色谱检测器 | 第101-105页 |
·载气 | 第105-107页 |
·载气选择 | 第105页 |
·载气流速 | 第105-107页 |
·固定相 | 第107-111页 |
·固体固定相 | 第107-108页 |
·载体 | 第108-109页 |
·固定液 | 第109-111页 |
·色谱柱 | 第111-113页 |
·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13-116页 |
·柱温 | 第113-114页 |
·气化室温度 | 第114-115页 |
·检测室温度 | 第115页 |
·进样量 | 第115-116页 |
·N2000色谱工作站 | 第116-125页 |
·主要性能与技术指标 | 第116-117页 |
·相关概念 | 第117-119页 |
·色谱图的相关概念 | 第117页 |
·色谱处理的相关概念 | 第117-118页 |
·本工作站特有的概念 | 第118-119页 |
·在线色谱工作站介绍 | 第119-123页 |
·在线实时采集界面 | 第119-120页 |
·主菜单 | 第120页 |
·工具栏 | 第120页 |
·采样通道窗口 | 第120-122页 |
·实时进样基本操作步骤 | 第122-123页 |
·离线色谱工作站介绍 | 第123-125页 |
·离线工作站系统界面 | 第123-124页 |
·比较谱图 | 第124页 |
·手动积分 | 第124-125页 |
·液液相平衡实验装置 | 第125-126页 |
·定量计算 | 第126-131页 |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 | 第126-128页 |
·基于峰面积归一化的质量校正法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第四章 理论计算模型 | 第134-146页 |
·Wilson模型 | 第134-136页 |
·活度系数方程与超额自由能的关系 | 第134-135页 |
·局部组成 | 第135页 |
·Wilson方程 | 第135-136页 |
·NRTL模型 | 第136-138页 |
·UNIQUAC模型 | 第138-139页 |
·Extended UNIQUAC模型 | 第139-140页 |
·Modified UNIQUAC模型 | 第140-142页 |
·本研究所用模型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6页 |
第五章 液液相平衡的测定 | 第146-166页 |
·实验所用试剂 | 第146页 |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146页 |
·测定方法 | 第146-148页 |
·测定条件 | 第148-150页 |
·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第150-164页 |
·三元体系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第150-155页 |
·水+异丙醇+2,2,4—三甲基戊烷 | 第150-151页 |
·水+2,2,4—三甲基戊烷+甲苯 | 第151-152页 |
·水+二甲氧基甲烷+2,2,4—三甲基戊烷 | 第152-153页 |
·水+二甲氧基甲烷+二异丙基醚 | 第153-155页 |
·四元体系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第155-164页 |
·水+乙醇+二异丙基醚+2,2,4—三甲基戊烷 | 第155-157页 |
·水+异丙醇+二异丙基醚+2,2,4—三甲基戊烷 | 第157-159页 |
·水+甲基叔丁基醚+二异丙基醚+2,2,4—三甲基戊烷 | 第159-161页 |
·水+二异丙基醚+2,2,4—三甲基戊烷+甲苯 | 第161-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6页 |
第六章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66-190页 |
·二元体系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66-170页 |
·二元完全互溶组分相互作用参数的计算 | 第166-168页 |
·二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回归计算 | 第168页 |
·二元体系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68-170页 |
·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70-177页 |
·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回归计算 | 第170页 |
·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70-177页 |
·四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77-187页 |
·四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回归计算 | 第177-178页 |
·四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78-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0-194页 |
·结论 | 第190-193页 |
·展望 | 第193-194页 |
符号一览表 | 第194-196页 |
附录 | 第196-200页 |
致谢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