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3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8页 |
·中国区域经济走进协调发展新时期 | 第8-9页 |
·社会需要作强湘鄂渝黔桂省际边境区域经济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实际应用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框架 | 第10-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3页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动因与意义 | 第13-21页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 | 第13页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机制 | 第14页 |
·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第14-18页 |
·地域分工的静态利益 | 第14页 |
·地域分工的动态利益 | 第14-18页 |
·促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 第18-21页 |
·“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并存及冲突 | 第18-19页 |
·区际协调发展有利于五省边境区域“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借鉴与思考 | 第21-29页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以欧盟为例 | 第21-23页 |
·欧盟的发展及其主要成果 | 第21页 |
·欧盟对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经验与主要启示 | 第21-23页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内经验借鉴: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为例 | 第23-29页 |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路 | 第24-27页 |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和有益借鉴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湘鄂渝黔桂省际边境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29-39页 |
·湘鄂渝黔桂省际边境区域基本情况 | 第29-34页 |
·同属武陵山区主体地带,具有密切的地缘关系 | 第29-30页 |
·农、林、矿、旅资源丰富,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 第30-31页 |
·区位独特,交通优势明显 | 第31-32页 |
·受经济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小,同属经济落后区 | 第32-33页 |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33-34页 |
·五省边境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五省边境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 第34-35页 |
·五省边境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问题产生的根源 | 第35-36页 |
·加快五省边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 第36-39页 |
·加快五省边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36-37页 |
·加快五省边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湘鄂渝黔桂省际边境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及对策 | 第39-53页 |
·湘鄂渝黔桂省际边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定位 | 第39-42页 |
·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 第39-41页 |
·区域开放合作战略 | 第41-42页 |
·五省边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 第42-48页 |
·大力建设中心城市怀化,造就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 第42-43页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经济联合协作与引资环境 | 第43-45页 |
·建立特色经济体系与优势产业基地,敦实基础、增强后劲 | 第45-46页 |
·构建具有特色和一体化的武陵山旅游经济 | 第46-47页 |
·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 | 第47-48页 |
·五省边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持措施 | 第48-53页 |
·促进区域内合理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州市经济 | 第48-49页 |
·培育“大”字型经济隆起带 | 第49-50页 |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 第50-51页 |
·发展山区和贫困地区经济 | 第51页 |
·加大跨行政区组织协调机构行政职能 | 第51-52页 |
·建立行业协会和跨区域企业集团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3-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