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零电厂50MW机组汽轮机转子裂纹分析及处理
|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课题来源和意义 | 第8-9页 |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转子裂纹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9-10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裂纹情况介绍 | 第12-19页 |
| ·与裂纹相关的定义与理论介绍 | 第12-14页 |
| ·汽轮机转子全寿命 | 第12页 |
| ·残余寿命 | 第12页 |
| ·疲劳损伤 | 第12页 |
| ·蠕变损伤 | 第12页 |
| ·脆性转变温度FATT | 第12页 |
| ·断裂韧性K1c | 第12-13页 |
| ·蠕变断裂 | 第13页 |
| ·金属弹性变形 | 第13-14页 |
| ·一五○电厂简介 | 第14页 |
| ·160 型汽轮机简介 | 第14-15页 |
| ·裂纹情况介绍 | 第15-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产生裂纹的原因 | 第19-31页 |
| ·汽轮机寿命管理 | 第19页 |
| ·影响汽轮机寿命的因素 | 第19-20页 |
| ·各种状况下的热应力 | 第20-26页 |
| ·汽轮机冷态启动时的热应力 | 第20-23页 |
| ·汽轮机热态启动时的热应力 | 第23-24页 |
| ·汽轮机停机过程的热应力 | 第24-25页 |
| ·负荷变动时的热应力 | 第25页 |
| ·甩负荷造成的热冲击 | 第25-26页 |
| ·机组超速试验使转子裂纹加剧 | 第26页 |
| ·汽轮机转子热应力的计算 | 第26-27页 |
| ·机组调峰引起的低周疲劳对转子的影响 | 第27-28页 |
| ·蠕变损耗对转子寿命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材料脆化对汽轮机转子寿命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汽轮机转子寿命的求解模型 | 第31-36页 |
| ·转子温度场解析模型及求解 | 第31-33页 |
| ·转子温度场数学描述 | 第31-32页 |
| ·微分方程的解析解 | 第32-33页 |
| ·转子温度场的数值模型 | 第33-35页 |
| ·不稳定情况下转子热应力模型 | 第33-34页 |
| ·转子在不稳定工况下,寿命损耗模型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裂纹的处理 | 第36-44页 |
| ·160 型转子裂纹处理应力分析 | 第36页 |
| ·分析原则 | 第36页 |
| ·分析方法 | 第36页 |
| ·分析工况 | 第36-37页 |
| ·计算条件 | 第37页 |
| ·转子通流部分蒸汽放热系数的确定 | 第37页 |
| ·离心力载荷 | 第37页 |
| ·计算结果 | 第37-41页 |
| ·转子经车削修复对轴向推力的影响 | 第41页 |
| ·削切导圆半径的确定 | 第41-42页 |
| ·各机组转子裂纹的处理结果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六章 失效转子的残余寿命的评估 | 第44-51页 |
| ·特征寿命估算 | 第44-46页 |
| ·已知分布规律时 | 第44页 |
| ·已知应力、应变分步时 | 第44-46页 |
| ·基于可靠性概念的损伤积累理论 | 第46-47页 |
| ·按照 Miner 的线性累计损伤理论累积 | 第46页 |
| ·按照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累积 | 第46-47页 |
| ·转子车削后危险面的应力分析 | 第47-49页 |
| ·危险截面的划分 | 第47页 |
| ·温度场的确定 | 第47-48页 |
| ·离心应立场的确定 | 第48-49页 |
| ·机组启停调峰次数及运行时间的统计 | 第49页 |
| ·计算结果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七章 保证机组安全的残余寿命 | 第51-53页 |
| ·定期揭缸检查 | 第51页 |
| ·提高职工的技术 | 第51页 |
| ·减少调峰次数 | 第51页 |
| ·合理安排启动参数 | 第51-52页 |
| ·严格遵照制度执行 | 第52页 |
| ·加强运行参数的监视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53-54页 |
| ·全文总结 | 第53页 |
|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