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临床研究目的 | 第8-13页 |
·研究路线 | 第8页 |
·临床资料 | 第8-9页 |
·诊断标准 | 第9页 |
·中医证候分型 | 第9-10页 |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评定方法 | 第10-11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0-11页 |
·评分方法 | 第11页 |
·复发情况观察 | 第11页 |
·治疗方案 | 第11-13页 |
·治疗组 | 第11-12页 |
·对照组 | 第12页 |
·疗程 | 第12页 |
·观察方法 | 第12-13页 |
·安全性评估 | 第13页 |
·不良反应 | 第13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3页 |
2 研究结果 | 第13-16页 |
·临床分型、年龄、病程比较 | 第13-14页 |
·中医证型比较 | 第14页 |
·面积与颜色积分比较 | 第14-15页 |
·总体疗效比较 | 第15页 |
·复发率比较 | 第15页 |
·不良反应 | 第15-16页 |
3 讨论 | 第16-24页 |
·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16-17页 |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 | 第17-20页 |
·黄褐斑与内分泌变化 | 第18页 |
·黄褐斑与氧自由基增多 | 第18-19页 |
·黄褐斑与酪氨酸酶的活性 | 第19页 |
·黄褐斑与局部微生态失衡 | 第19页 |
·黄褐斑与日光照射 | 第19-20页 |
·黄褐斑与血液流变学 | 第20页 |
·黄褐斑与精神因素 | 第20页 |
·方药分析 | 第20-24页 |
·中药药理分析 | 第20-23页 |
·组方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23-24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24-26页 |
·实验研究 | 第25页 |
·随访 | 第25页 |
·样本 | 第25页 |
·设想 | 第25-26页 |
5 综述 | 第26-40页 |
·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26-35页 |
·内治法 | 第26-31页 |
·外治法 | 第31-33页 |
·内外结合治疗 | 第33-34页 |
·穴位疗法 | 第34-35页 |
·中西医结合外治法 | 第35-36页 |
·超声波配合中药 | 第35页 |
·穴位按摩配合西药外搽 | 第35-36页 |
·西医治疗进展 | 第36-38页 |
·内治法 | 第36-37页 |
·外治法 | 第37-38页 |
·总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件1 | 第48-49页 |
附件2 | 第49-50页 |
附件3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