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条件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法律定位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13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全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缺陷 | 第13-23页 |
·相关概念的厘别 | 第13-15页 |
·金融监管的内涵界定 | 第13-14页 |
·金融监管模式的内涵界定 | 第14页 |
·金融监管模式与金融监管体制概念的比较 | 第14-15页 |
·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内涵 | 第15-17页 |
·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含义 | 第15-16页 |
·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特征 | 第16-17页 |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缺陷 | 第17-23页 |
·缺乏对金融监管权力的有效制约机制 | 第17-19页 |
·缺乏稳定性 | 第19-20页 |
·金融监管权力独立性差 | 第20-21页 |
·不符合国际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演进的潮流 | 第21-22页 |
·过于迎合我国官本位的国情与传统 | 第22-23页 |
第3章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源流考察 | 第23-30页 |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运用的一般情况 | 第23页 |
·多元化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 | 第23-26页 |
·美国金融监管模式 | 第23-25页 |
·德国金融监管模式 | 第25-26页 |
·一元化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 | 第26-29页 |
·英国金融监管模式 | 第26-28页 |
·韩国和日本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成功转型 | 第28-29页 |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0页 |
第4章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面临的挑战 | 第30-36页 |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分析 | 第30-32页 |
·早期混业经营阶段 | 第30-31页 |
·中期分业经营阶段 | 第31页 |
·渐进混业经营阶段 | 第31-32页 |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演进 | 第32-34页 |
·一元化监管模式法律定位阶段 | 第32-33页 |
·渐进分业监管模式法律定位阶段 | 第33页 |
·完全分业监管模式法律定位阶段 | 第33-34页 |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面临的现实挑战 | 第34-36页 |
·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挑战 | 第34页 |
·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创新要求的挑战 | 第34-35页 |
·金融监管主体协调机制缺陷的挑战 | 第35页 |
·社会监管力量薄弱的挑战 | 第35-36页 |
第5章 调整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若干建议 | 第36-47页 |
·调整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应考虑的因素 | 第36-40页 |
·安全 | 第36-37页 |
·成本 | 第37-38页 |
·效率 | 第38页 |
·时效 | 第38-39页 |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 第39-40页 |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未来演进路径分析 | 第40-41页 |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调整与完善 | 第41-44页 |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短期完善建议 | 第41-42页 |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中期调整建议 | 第42-43页 |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长远调整建议 | 第43-44页 |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法律定位辅助机制的建议 | 第44-47页 |
·内控机制 | 第44-45页 |
·自律机制 | 第45页 |
·社会监督机制 | 第45页 |
·监督监管者机制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