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有机电合成的发展简况、分类、优缺点及新领域 | 第9-14页 |
·有机电合成的发展简况 | 第9-10页 |
·有机电合成的分类 | 第10-11页 |
·有机电合成的优缺点 | 第11-12页 |
·有机电化学合成研究的新领域 | 第12-14页 |
·茴香醛的合成研究 | 第14-21页 |
·茴香醛的性质和用途 | 第14页 |
·茴香醛的合成法 | 第14-18页 |
·选题的基本思路 | 第18-20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本原理和实验分析方法 | 第21-26页 |
·以Ce~(4+)/Ce~(3+)为媒质无隔膜槽外式间接电合成茴香醛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电解氧化Ce~(3+)成Ce~(4+)的原理 | 第21-22页 |
·Ce~(4+)氧化茴香脑生成茴香醛的化学反应 | 第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分析测试 | 第23-24页 |
·电解液中Ce~(4+)的浓度的测定 | 第23页 |
·茴香醛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23-24页 |
·数据处理 | 第24-26页 |
·电解氧化Ce~(3+)成Ce~(4+)部分 | 第24-25页 |
·茴香醛的合成部分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电解Ce~(3+)成Ce~(4+)的实验研究 | 第26-38页 |
·电解槽的设计和制作 | 第26-27页 |
·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27-30页 |
·不同阳极的稳态极化曲线的测量 | 第27-29页 |
·不同阴极的稳态极化曲线的测量 | 第29-30页 |
·Ce~(3+)电解氧化成Ce~(4+)的电解操作 | 第30页 |
·电解条件的初步探索 | 第30-37页 |
·正交试验—电解条件的优化 | 第31-32页 |
·Ce~(3+)的浓度对电解产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电解温度对电解产率的影响 | 第33页 |
·电流密度对电解产率和电流效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硫酸浓度对电解产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阳极和阴极的面积比对电解产率的影响 | 第35页 |
·通过电量对电解产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电极对电解产率和电流效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硫酸溶液中Ce~(4+)/Ce~(3+)在铂阳极上的氧化还原动力学研究 | 第38-49页 |
·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硫酸溶液中Ce~(3+)在铂阳极上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39-4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页 |
·电解液与底液的稳态极化曲线 | 第39-40页 |
·Ce~(3+)的浓度对于稳态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扫描速率对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41-42页 |
·温度对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42-44页 |
·搅拌对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44页 |
·硫酸的浓度对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44-45页 |
·残留有机溶剂对Ce~(3+)在铂电极上的阳极氧化的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45-49页 |
第五章 茴香醛的化学合成研究 | 第49-58页 |
·实验装置 | 第49页 |
·茴香醛的合成操作 | 第49-50页 |
·茴香醛合成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0-54页 |
·四因子三水平正交实验 | 第50-51页 |
·重现性实验 | 第51页 |
·温度对茴香醛产率和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硫酸的浓度对茴香醛产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溶剂对茴香醛的产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茴香醛的分离与提纯 | 第54页 |
·茴香醛的气相色谱定性分析 | 第54-55页 |
·茴香醛的结构表征 | 第55-56页 |
·电解液的循环利用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Ce~(4+)氧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的动力学研究 | 第58-63页 |
·实验操作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茴香脑过量条件下Ce~(4+)与茴香脑的反应 | 第58-60页 |
·按计量比混合反应物条件下的反应 | 第60-6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