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0页 |
·富营养化水体中水华污染现状与危害 | 第11-21页 |
·蓝藻毒素的概述 | 第12-13页 |
·微囊藻毒素MCs 的结构 | 第13-14页 |
·微囊藻毒素MCs 的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微囊藻毒素MCs 的产生 | 第15-16页 |
·微囊藻毒素MCs 在水体中的分布 | 第16页 |
·微囊藻毒素MCs 在水体中的变迁 | 第16-17页 |
·微囊藻毒素MCs 的毒性机理和危害 | 第17-18页 |
·微囊藻毒素MCs 的毒性机理 | 第17页 |
·微囊藻毒素MCs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第17-18页 |
·微囊藻毒素MCs 污染的控制与去除 | 第18-21页 |
·微囊藻毒素MCs 控制标准 | 第18页 |
·微囊藻毒素MCs 的去除 | 第18-21页 |
·高级氧化方法概述 | 第21-28页 |
·纳米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 第22-26页 |
·纳米TiO_2 光催化原理 | 第23-24页 |
·纳米TiO_2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 第24-25页 |
·纳米TiO_2 光催化技术的局限与发展 | 第25-26页 |
·Fenton 氧化反应 | 第26-28页 |
·F enton 试剂 | 第26页 |
·F enton 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26-27页 |
·F enton 氧化技术的局限与发展 | 第27-28页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28-29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0页 |
第二章 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 MCs 的检测 | 第40-64页 |
·本文建立的微囊藻毒素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HPLC 检测MCs 试验 | 第45-53页 |
·环境水样采集与前处理 | 第45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5-46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46页 |
·色谱条件优化 | 第46-49页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46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6-49页 |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49页 |
·样品预处理的优化 | 第49-52页 |
·淋洗步骤的优化 | 第49-50页 |
·洗脱步骤的优化 | 第50页 |
·浓缩定容过程优化 | 第50页 |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第50-52页 |
·HPLC 在不同水体条件下的检测 | 第52-53页 |
·ELISA 试剂盒检测MCs 试验 | 第53-55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3页 |
·ELISA 检测MCs 原理 | 第53页 |
·检测程序 | 第53-54页 |
·标准曲线 | 第54页 |
·加标回收试验 | 第54-55页 |
·实际水样的检测结果 | 第55-57页 |
·问题讨论 | 第57-59页 |
·HPLC 检测方法 | 第57-58页 |
·ELISA 检测方法 | 第58页 |
·太湖水样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SPE 预处理过程以及HPLC 条件 | 第59页 |
·ELISA 方法对MCs 的检测 | 第59-60页 |
·两种方法检测分析了天然水体中痕量MCs 以及结果比较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第三章 微囊藻毒素 MCs 的分离、鉴别和纯化 | 第64-89页 |
·藻毒素的初步分离 | 第66-68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6页 |
·藻毒素的提取 | 第66页 |
·分离纯化 | 第66页 |
·HPLC 分析 | 第66-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68页 |
·太湖藻样中藻毒素的分离与鉴定 | 第68-7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8页 |
·藻浆样品采集与藻种鉴定 | 第68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68-69页 |
·MCs 纯化和富集 | 第69页 |
·仪器条件 | 第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萃取剂的选择 | 第69-70页 |
·粗提液中蛋白质的净化处理 | 第70-71页 |
·淋洗液的选择 | 第71-72页 |
·洗脱液的选择以及洗脱方案的选择 | 第72-73页 |
·提取温度和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73页 |
·HPLC 对收集液的检测结果 | 第73-74页 |
·LC-ESI/MS 系统对收集液的检测结果 | 第74-78页 |
·太湖藻样中MC-RR 和MC-LR 的制备 | 第78-85页 |
·仪器及试剂 | 第78-79页 |
·微囊藻毒素MCs 的分离制备 | 第79-80页 |
·Flash 色谱预纯化 | 第79页 |
·制备HPLC 分离纯化 | 第79页 |
·制备藻毒素的检测 | 第79-80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80-85页 |
·淋洗液和洗脱液的检测结果 | 第80-82页 |
·制备样品的检验 | 第82-85页 |
·讨论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第四章 Fenton 与光-Fenton 反应降解微囊藻毒素 MC-LR | 第89-108页 |
·高浓度MC-LR 降解实验 | 第90-103页 |
·材料 | 第90页 |
·试验方法 | 第90-91页 |
·Fenton 体系确定 | 第90-91页 |
·不同体系降解MC-LR 试验 | 第91页 |
·检测 | 第9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3页 |
·Fenton 体系的最佳配比确定 | 第91-92页 |
·无光照条件下单独的Fenton 试剂降解 | 第92页 |
·无光照条件下Fenton 体系降解 | 第92-95页 |
·UVA 光照条件下单独的Fenton 试剂降解 | 第95-100页 |
·UVA-Fenton 体系降解 | 第100-101页 |
·阳光和可见光源体系降解 | 第101-103页 |
·低浓度MC-LR 降解试验 | 第103-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纳米 TiO_2膜对水中微量微囊藻毒素的光催化降解 | 第108-128页 |
·实验 | 第111-112页 |
·材料 | 第111页 |
·纳米TiO_2 薄膜的制备 | 第111页 |
·试样的表征 | 第111页 |
·光催化降解 | 第111页 |
·检测分析 | 第111-11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23页 |
·TiO_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112-113页 |
·光催化对比试验 | 第113-114页 |
·pH 值对降解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动力学研究 | 第115-119页 |
·辐照强度的影响和表观量子效率(Φapp)的估算 | 第119-120页 |
·光催化降解MC-LR 过程的产物分析 | 第120-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8-130页 |
附录:部分色谱图 | 第130-134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