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纳米材料的发展 | 第9-10页 |
| ·与纳米材料结构直接相关的几个特异性能 | 第10-11页 |
| ·小尺寸效应 | 第10-11页 |
| ·表面效应 | 第11页 |
| ·体积效应 | 第11页 |
| ·具有特殊形貌的稀土化合物材料的合成 | 第11-20页 |
| ·水热和溶剂热合成低维稀土氧化物 | 第12-15页 |
| ·水热和溶剂热合成过程中的结晶生长与形貌 | 第15-18页 |
| ·模板控制合成法 | 第18-19页 |
| ·气相法和其它合成法 | 第19页 |
| ·液相合成法 | 第19-20页 |
| ·固相法 | 第20页 |
| ·氧化物纳米管的形成机理 | 第20-21页 |
| ·片(板)状物卷曲形成 | 第20页 |
| ·凹陷加深形成机理 | 第20-21页 |
| ·棒状物表面吸附生长 | 第21页 |
| ·纳米材料的结构和形态分析 | 第21-23页 |
| ·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 | 第21-22页 |
| ·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y,EM) | 第22页 |
| ·电子衍射(Electron diffraction,ED) | 第22-23页 |
| ·稀土化合物材料的合成及本研究的主要目标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稀土氧化物的水化与稀土氢氧化物纳米棒(管)的形成 | 第24-42页 |
| ·引言 | 第24-26页 |
|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 ·仪器和药品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表征方法 | 第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40页 |
| ·由氧化镧水化法直接制备棒状氢氧化镧 | 第27-29页 |
| ·由氧化钆水化法直接制备棒状氢氧化钆 | 第29-32页 |
| ·由氧化钇水化法制备棒状氢氧化钇 | 第32-40页 |
| ·结论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超细Y_2O_3:Eu片和块的合成和荧光性质 | 第42-47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实验 | 第42-43页 |
| ·NH_4Y(C_2O_4)_2.H_2O和Y_2O_3:Eu粉体的制备: | 第42-43页 |
| ·表征 | 第43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43-46页 |
| ·合成Y_2O_3:Eu的外观形貌 | 第43-44页 |
| ·NH_4Y(Eu)(C_2O_4)_2.H_2O的形成 | 第44-45页 |
| ·合成Y_2O_3:Eu的荧光性质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水热条件下碳酸钕结晶的形貌及物相类型 | 第47-56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实验与表征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 ·沉淀比和水热条件对结晶产物中氧化钕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加料比条件下结晶产物的XRD分析 | 第49-51页 |
| ·结晶碳酸钕的外观形貌 | 第51-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