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金杆菌发酵上清液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1. 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方法 | 第27页 |
2. 发酵工艺流程 | 第27-28页 |
·流程图 | 第27页 |
·摇瓶种子的制备 | 第27页 |
·摇瓶发酵 | 第27页 |
·菌浓测定 | 第27-28页 |
3. 样品的分离纯化 | 第28页 |
·分离纯化流程图 | 第28页 |
·发酵液预处理 | 第28页 |
·脱色 | 第28页 |
·活性碳脱色 | 第28页 |
·717树脂脱色 | 第28页 |
·分离纯化 | 第28页 |
4. 活性物质定性检测 | 第28-29页 |
·茚三酮反应 | 第28-29页 |
·乙醇、甲醇反应 | 第29页 |
5. 抗菌谱测定 | 第29页 |
·菌悬液制备 | 第29页 |
·抗菌活性测定 | 第29页 |
6. 活性物质的稳定性 | 第29-30页 |
·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 | 第29页 |
·pH对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58页 |
第一部分 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0-44页 |
·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30-31页 |
·种龄考察 | 第31页 |
·接种量考察 | 第31-32页 |
·发酵温度考察 | 第32-33页 |
·通气量考察 | 第33-34页 |
·培养基组成考察 | 第34-39页 |
·斜面培养基考察 | 第34-36页 |
·种子培养基考察 | 第36-38页 |
·种子培养基构成 | 第36-37页 |
·种子培养基初始pH值对发酵的影响 | 第37-38页 |
·发酵培养基考察 | 第38-39页 |
·菌种传代稳定性的考察 | 第39-40页 |
·无机盐离子及微量元素对活性物质产生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KCl和NaCl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 第40页 |
·磷酸盐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Fe~(3+)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 第41页 |
·氨基酸对抑菌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抗菌活性物质的生成曲线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二部分 抗菌活性考察 | 第44-46页 |
·生物活性物质对农作物致病菌的抑菌试验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部分 分离提取条件考察 | 第46-55页 |
·分离提取工艺初步考察 | 第46-47页 |
·脱色处理 | 第47-48页 |
·pH值对生物活性物质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对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的影响 | 第48-51页 |
·不同浓度氨水洗脱效果的比较 | 第51-52页 |
·分离纯化过程优化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部分 活性物质稳定性考察 | 第55-56页 |
·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 | 第55页 |
·pH对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部分 活性物质的性质分析 | 第56-58页 |
·茚三酮反应 | 第56页 |
·乙醇、甲醇反应 | 第56页 |
·生物活性物质结构的初步鉴定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