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采用经验系数调整计算结果 | 第11页 |
1-2-2 考虑地基土体的地质历史的沉降计算方法[7] | 第11-12页 |
1-2-3 从土的实际应力状态出发,改进沉降计算方法 | 第12-13页 |
1-2-4 考虑软土蠕变变形的沉降计算方法[7] | 第13-14页 |
1-2-5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沉降 | 第14页 |
1-2-6 基于辅助计算工具的计算方法 | 第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观测系统的布置与埋设 | 第15-37页 |
§2-1 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2-2 观测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5-16页 |
§2-3 基准点和变形观测点布设 | 第16-19页 |
2-3-1 基准点布设 | 第16页 |
2-3-2 变形观测点布设 | 第16-19页 |
§2-4 观测精度的确定 | 第19-23页 |
2-4-1 垂直位移观测(沉降观测)精度的确定 | 第19-21页 |
2-4-2 水平位移精度的确定 | 第21-22页 |
2-4-3 保津高速精度评定 | 第22-23页 |
§2-5 外业作业方法 | 第23-32页 |
2-5-1 垂直位移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察手薄,进行内业计算 | 第23页 |
2-5-2 水平位移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察手薄,进行内业计算 | 第23-24页 |
2-5-3 垂直位移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察手薄,进行内业计算 | 第24-25页 |
2-5-4 水平位移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进行业内计算 | 第25-26页 |
2-5-5 保津高速公路观测成果和沉降成果 | 第26-32页 |
§2-6 测量作业依据 | 第32-36页 |
§2-7 沉降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最终沉降量及沉降速率的灰色预测 | 第37-54页 |
§3-1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37-43页 |
3-1-1 邓聚龙提出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发展动态 | 第37-38页 |
3-1-2 灰性、灰概念 | 第38-39页 |
3-1-3 灰理论与概率、模糊的对比 | 第39-41页 |
3-1-4 灰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41页 |
3-1-5 灰色系统理论在横断科学群中的地位 | 第41-42页 |
3-1-6 灰色系统理论在应用 | 第42页 |
3-1-7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42-43页 |
3-1-8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43页 |
§3-2 GM模型 | 第43-46页 |
3-2-1 灰色模型 | 第43-44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3-2-3 光滑离散函数 | 第45-46页 |
§3-3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3-3-1 灰色微分方程 | 第46页 |
3-3-2 GM(1,1)模型 | 第46-47页 |
§3–4 GM(1,1)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47-48页 |
§3-5 工程实例分析 | 第48-54页 |
3-5-1 基于GM(1,1)模型的沉降速率表达式 | 第48-49页 |
3-5-2 工程实例 | 第49-53页 |
3-5-3 GM(1,1) 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4-55页 |
§4-1 结论 | 第54页 |
§4-2 建议 | 第54页 |
§4-3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