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第一章 导论 | 第1-29页 |
第一节 旅游经济的现状分析 | 第14-21页 |
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态势 | 第14-16页 |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 | 第16-18页 |
三、新疆国际国内旅游事业发展状况 | 第18-2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主题 | 第21-26页 |
一、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经济影响的形式 | 第22-23页 |
二、分析的视角 | 第23-25页 |
三、旅游需求向旅游供给的转化 | 第25-26页 |
四、旅游需求同旅游供给的同一性 | 第26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 第26-29页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26-27页 |
二、结构安排 | 第27页 |
三、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27-28页 |
四、研究的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综述 | 第29-48页 |
第一节 西方旅游乘数理论的研究 | 第29-36页 |
一、乘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29-31页 |
二、旅游乘数理论 | 第31-36页 |
第二节 投入产出理论的研究 | 第36-38页 |
一、投入产出经济学概述 | 第36-37页 |
二、旅游投入产出研究现状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西方主要旅游经济效应的分析模型简介 | 第38-43页 |
一、旅游乘数模型 | 第38-41页 |
二、旅游投入产出模型 | 第41-43页 |
第四节 中国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43-48页 |
一、旅游乘数的研究 | 第44-46页 |
二、旅游乘数的测算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旅游经济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48-63页 |
第一节 旅游供给的内容与特点 | 第48-51页 |
一、旅游供给的概念与内容 | 第48-49页 |
二、旅游供给的特点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旅游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51-54页 |
一、旅游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 | 第51页 |
二、旅游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 第51-54页 |
第三节 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54-63页 |
一、旅游在目的地经济中的乘数效应 | 第54-57页 |
二、旅游与目的地经济产出的关系 | 第57-58页 |
三、旅游与目的地就业的关系 | 第58-60页 |
四、旅游业和目的地其他产业关联的分析 | 第60-63页 |
第四章 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63-100页 |
第一节 乌鲁木齐市概况 | 第63-65页 |
第二节 乌鲁木齐市的旅游业 | 第65-75页 |
一、乌鲁木齐市旅游业的发展简况 | 第65-67页 |
二、乌鲁木齐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 | 第67-70页 |
三、乌鲁木齐游客消费状况的分析 | 第70-75页 |
第三节 旅游业对乌鲁木齐市经济影响的分析 | 第75-100页 |
一、旅游收入的产业分类 | 第75-76页 |
二、旅游的产出效应 | 第76-82页 |
三、旅游的就业效应 | 第82-86页 |
四、旅游乘数的测算 | 第86-92页 |
五、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 第92-100页 |
第五章 乌鲁木齐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0-112页 |
第一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 第100-102页 |
一、可持续旅游概念的形成 | 第100-101页 |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 | 第101页 |
三、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内容 | 第101-102页 |
四、可持续旅游的目标及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102页 |
第二节 乌鲁木齐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102-108页 |
一、乌鲁木齐市的地缘优势 | 第103-105页 |
二、国家政策及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 第105-107页 |
三、政府的重视 | 第107页 |
四、特有的民族风情 | 第107页 |
五、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机遇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乌鲁木齐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 第108-112页 |
一、一般因素 | 第109-110页 |
二、乌鲁木齐市自身发展形成的特殊障碍因素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乌鲁木齐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112-133页 |
第一节 乌鲁木齐市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 第112-115页 |
一、旅游区域合作的契机 | 第112页 |
二、世界性服务转移为旅游就业创造了机会 | 第112-113页 |
三、航空运输业的进入与竞争 | 第113页 |
四、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落地签证”问题的解决 | 第113-114页 |
五、加入WTO 后对乌鲁木齐旅游业的挑战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促进乌鲁木齐市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15-121页 |
一、发展“政府主导”产业 | 第115-116页 |
二、确立旅游城市的战略方向 | 第116-117页 |
三、加速旅游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 第117-119页 |
四、加大旅游业导向性投入 | 第119页 |
五、整体包装旅游产品 | 第119-120页 |
六、做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乌鲁木齐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第121-124页 |
一、导入城市经营的发展思路 | 第121-122页 |
二、适度超前的发展 | 第122页 |
三、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 第122-123页 |
四、都市旅游与城郊旅游协同发展 | 第123页 |
五、“科教兴旅”策略 | 第123-124页 |
第四节 乌鲁木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客源市场的开拓 | 第124-133页 |
一、认真做好旅游市场的分析 | 第125页 |
二、科学开发旅游资源 | 第125-126页 |
三、做好现有旅游地的更新换代和升级 | 第126页 |
四、加强旅游联合促销 | 第126-128页 |
五、精心设计旅游产品 | 第128-130页 |
六、建立旅游信息系统 | 第130-131页 |
七、建立影视基地 | 第131-132页 |
八、改进结算方式 | 第132页 |
九、改为在沿海地接 | 第132-13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9页 |
附表1 | 第139-140页 |
附表2 | 第140-141页 |
附表3 | 第141-142页 |
附表4 | 第142页 |
附表5 | 第142-14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