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导论 | 第7-11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7-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页 |
三、逻辑框架 | 第9-11页 |
第一章 “人的文学”批评观的基调及变奏 | 第11-22页 |
第一节 基调:“人”的文学 | 第11-17页 |
第二节 变奏:从“普遍之个人”到“个人之个性” | 第17-22页 |
第二章 批评面孔之一:主“人道”的批评 | 第22-33页 |
第一节 批评伦理:文化政治关怀 | 第22-27页 |
一、批评的启蒙立场 | 第22-23页 |
二、破坏与建构的批评目标 | 第23-24页 |
三、普遍与真挚的内容旨趣 | 第24-25页 |
四、“布道”的话语逻辑 | 第25-26页 |
五、批评的现实行动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批评局限:审美之维的缺失 | 第27-33页 |
第三章 批评面孔之二:主“个性”的批评 | 第33-46页 |
第一节 批评方法论:印象式 | 第33-42页 |
一、西方理念下的“印象特色” | 第33-40页 |
二、本土合法化的“意象构架”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批评主体论 | 第42-46页 |
一、批评家的态度:诚与谦 | 第43-44页 |
二、批评家的角色:清道夫与向导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人的文学”批评观的两个历史考察 | 第46-58页 |
第一节 “人的文学”与“文学是人学” | 第46-51页 |
第二节 周作人的印象式与京派的印象主义批评 | 第51-58页 |
一、“批评是自己的反应”与“批评是和自己作战” | 第53-54页 |
二、“批评也是创作”与“批评是艺术创造” | 第54-56页 |
三、“批评是趣味的综合”与“批评要追求合乎情理的公道”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周作人著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