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
摘要及关键词 | 第1-6页 |
Abstract and Key words | 第6-7页 |
导言 探寻“发生”的理路 | 第7-18页 |
一、“现代汉诗”的诗学理念 | 第7-11页 |
二、现代性的言说诉求 | 第11-13页 |
三、“新诗”与“新文学” | 第13-14页 |
四、诗歌本体的谈论 | 第14-18页 |
(上篇:寻求新的言说方式) | 第18-96页 |
第一章 “言文一致”的想像 | 第19-39页 |
一、言文相“离”的焦虑 | 第20-28页 |
二、“言文一致”的寻求 | 第28-37页 |
三、语言变迁的自身特性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汉语内部的通道 | 第39-61页 |
一、从“文字问题”到“文学问题” | 第40-51页 |
二、“工具”革命与“形式”追求 | 第51-57页 |
三、“有意的主张”:现代性的文学必需 | 第57-61页 |
第三章 “国语”的“文学生成” | 第61-96页 |
一、“国语”:现代性的语言目标 | 第63-74页 |
二、“文学”的生成方式 | 第74-86页 |
三、“汉语”与“诗”的问题 | 第86-96页 |
(下篇:诗歌作为特殊的言说) | 第96-214页 |
第四章 经验、语言与形式(上):晚清诗的内在矛盾 | 第97-133页 |
一、语言符号的更新 | 第98-108页 |
二、形式秩序的力量 | 第108-115页 |
三、彰显矛盾的写作 | 第115-133页 |
第五章 经验、语言与形式(下):白话诗的句法转换 | 第133-174页 |
一、古典诗的美学机制 | 第135-145页 |
二、白话诗的“说话”方式 | 第145-162页 |
三、句法转换与语义生成 | 第162-174页 |
第六章 破坏中的期待:白话诗的诗意生成机制 | 第174-214页 |
一、必要的“形式”策略 | 第176-182页 |
二、新的意义“对等原则” | 第182-187页 |
三、诗歌语言的“符号学” | 第187-198页 |
四、新诗“具体的做法” | 第198-214页 |
结语 关于一种现代诗歌文类的确立 | 第214-21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6-225页 |
后记 | 第225-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