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范畴界定 | 第1-15页 |
(一) 农村信用社的内涵、特征和作用 | 第9-12页 |
1、农村信用社的内涵和特征 | 第9-11页 |
2、农村信用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1-12页 |
(二) 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和外延 | 第12-13页 |
(三)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模式 | 第13-15页 |
1、社员(代表)大会 | 第13-14页 |
2、理事会 | 第14页 |
3、监事会 | 第14-15页 |
4、信用社主任 | 第15页 |
二、传统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概述及试点改革模式利弊分析 | 第15-21页 |
(一) 传统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 第15-18页 |
1、农村信用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2、传统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表现 | 第16-18页 |
3、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背后的风险 | 第18页 |
(二) 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三种模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利弊分析 | 第18-21页 |
1、合作制模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 | 第19-20页 |
2、农村合作银行模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 | 第20页 |
3、农村商业银行模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 | 第20-21页 |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前提 | 第21-27页 |
(一) 清晰的产权界定 | 第21-24页 |
1、现代产权理论 | 第21-22页 |
2、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现状、缺陷及其负面效应 | 第22-23页 |
3、农村信用社产权界定的改革思路 | 第23-24页 |
(二) 独立的法人地位 | 第24-27页 |
1、一般法人理论 | 第24-25页 |
2、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的现状、问题及负面效应 | 第25-26页 |
3、确立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的改革思路 | 第26-27页 |
四、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路径选择 | 第27-35页 |
(一) 外部路径选择 | 第28-31页 |
1、农信社 | 第28页 |
2、地方政府 | 第28-29页 |
3、银行监管机构 | 第29页 |
4、省级联社 | 第29-30页 |
5、国家立法机关 | 第30-31页 |
(二) 内部路径选择 | 第31-35页 |
1、改造社员(代表)大会制度 | 第31-32页 |
2、完善理事会 | 第32页 |
3、建立监事会 | 第32-33页 |
4、经营管理者 | 第33页 |
5、借鉴公司治理结构的经验 | 第33-35页 |
后记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38-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