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论诈骗罪的内涵和外延

前言第1-9页
第一章 诈骗罪立法概览第9-14页
 一、我国诈骗罪立法的历史沿革第9-11页
 二、各国关于诈骗罪立法的横向比较第11-12页
 三、我国诈骗罪的立法现状第12-14页
第二章 诈骗罪的概念第14-16页
第三章 诈骗罪的内涵第16-29页
 一、诈骗罪的主体第16-20页
 二、诈骗罪的客体第20-22页
  (一) 财产所有权的界定第20-21页
  (二) 犯罪对象的范围第21-22页
 三、诈骗罪的主观方面第22-24页
  (一) 如何理解“非法占有”目的第22-23页
  (二) 间接故意能否构成诈骗罪第23-24页
 四、诈骗罪的客观方面第24-29页
  (一) 行为人要素:必须实行欺诈行为第25页
  (二) 被害人要素:必须陷入错误认识,并且“自愿地”交付自己所有或者经管的财产第25-27页
  (三) 结果要素:损失或者取得财产第27-28页
  (四) 三大要素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客观逻辑顺序第28-29页
第四章 诈骗罪的外延第29-35页
 一、诈骗罪外延的除外情况第29-30页
 二、法律明文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的行为第30-31页
  (一) 骗取专用发票的行为第30页
  (二) 利用邪教、迷信诈骗的行为第30页
  (三) 以虚假、冒用身份证,逃交电信资费的行为第30-31页
 三、虽无法律明文规定,但理论或实践认为应以诈骗罪论处的行为第31-35页
  (一) 诉讼欺诈行为第31-33页
  (二) 破产欺诈行为第33-35页
第五章 诈骗罪的立法建议第35-45页
 一、诈骗罪内涵的完善第35-36页
  (一) 增设单位为诈骗罪主体第35页
  (二) 犯罪对象适当扩大化第35-36页
  (三) 关于主观目的的用词应更确切化第36页
 二、诈骗罪外延的调整第36-45页
  (一) 完善普通诈骗罪与特殊诈骗犯罪之间的衔接第36-37页
  (二) 缩小诈骗罪的外延第37-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后记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快速牛顿一步误差重构的电阻抗成像算法和实验研究
下一篇:法国抵抗运动探析:1944—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