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泉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状况 | 第12-20页 |
一、泉州教师继续教育状况概览 | 第12-13页 |
(一) 泉州教育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二) 泉州教师继续教育现况 | 第13页 |
二、泉州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设置状况 | 第13-14页 |
(一) 市级教师教育机构 | 第14页 |
(二) 县级教师教育机构 | 第14页 |
(三) 肩负“校本培训”的中小学校 | 第14页 |
三、新课程师资培训及校本培训状况 | 第14-18页 |
(一) 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状况 | 第14-16页 |
(二) 校本培训的状况 | 第16-18页 |
四、远程网络继续教育状况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泉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20-35页 |
一、培训机构内部缺失问题分析 | 第20-25页 |
(一) 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的问题分析 | 第20-22页 |
(二) 课程设置与授课方式的问题分析 | 第22-25页 |
二、教师继续教育动因和培训经费问题分析 | 第25-27页 |
(一) 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动因问题分析 | 第25-26页 |
(二) 我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问题分析 | 第26-27页 |
三、新课程师资培训及其校本教研的成效分析 | 第27-31页 |
(一) 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缺位问题 | 第27-29页 |
(二) 校本教研的不良倾向 | 第29-31页 |
四、远程网络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一) 远程网络教育忽视新课程改革的动态进程 | 第32页 |
(二) 远程网络教育忽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 第32-33页 |
(三) 远程网络教育忽视教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 第33页 |
五、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 第33-35页 |
(一) 办学条件“左右”学校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 第33-34页 |
(二)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心理倾向:再教育的功利色彩 | 第34页 |
(三) 农村教师缺少享有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机会 | 第34-35页 |
第三部分 泉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策研究 | 第35-45页 |
一、加强市、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 | 第35-37页 |
(一)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35-36页 |
(二) 加强领导,增大投入,推动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健康发展 | 第36页 |
(三) 优化教师培训的模式 | 第36-37页 |
二、优化新课程师资培训及校本培训的内容与模式 | 第37-40页 |
(一) 科学、系统地界定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内容结构 | 第37-38页 |
(二) 进一步探索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多种有效方式 | 第38-39页 |
(三) 以“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第39-40页 |
三、加快我市远程网络教育建设及质量提升步伐 | 第40-41页 |
(一) 重视远程培训与新课程改革的吻合度 | 第40页 |
(二) 重视远程培训师资队伍的隐形扩张 | 第40-41页 |
(三) 建立远程培训教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 第41页 |
四、大力倡导终身教育,重塑教师时代精神 | 第41-43页 |
(一) 以“蜕变”的精神直面新课程改革 | 第42页 |
(二) 以敬业爱岗的精神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第42页 |
(三) 以执着追求的精神自我“充电” | 第42页 |
(四) 以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 | 第42-43页 |
五、形成教师继续教育的鼓励约束机制及条件保障 | 第43-45页 |
(一) 建立适宜各中小学校校情的鼓励约束机制 | 第43页 |
(二) 建立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条件保障体系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1 | 第48-51页 |
附录2 | 第51-55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