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10页 |
第一章 功能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在奶牛乳房炎研究中的应用 | 第10-38页 |
1. 奶牛乳房炎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奶牛乳房炎分类 | 第10-11页 |
·奶牛乳房炎的病原学特点 | 第11页 |
·乳房炎病原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乳房炎的临床症状 | 第12-13页 |
·乳房炎的诊断 | 第13-14页 |
·乳房炎的治疗 | 第14页 |
·奶牛乳房炎防制新策略 | 第14-15页 |
2. 功能基因组学及其在奶牛乳房炎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21页 |
·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技术概述 | 第16-18页 |
·奶牛乳房炎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第18-21页 |
3.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奶牛乳房炎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蛋白质组学概念 | 第21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 第21页 |
·白细胞蛋白质组学 | 第21-22页 |
·病原微生物蛋白质组学 | 第22页 |
·蛋白质组学在奶牛乳房炎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4.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在分离差异表达基因中的应用 | 第23-27页 |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原理 | 第23页 |
·SSH 主要技术流程 | 第23-25页 |
·SSH 技术操作要点 | 第25-26页 |
·SSH 技术评价 | 第26-27页 |
·SSH 技术的应用 | 第27页 |
5. 新基因的电子克隆 | 第27-29页 |
·电子克隆概念与基本过程 | 第27页 |
·利用Unigene 数据库进行电子克隆 | 第27-28页 |
·电子克隆的应用 | 第28-29页 |
6. 基因差异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 第29页 |
7. 影响奶牛乳房炎抗性的遗传因素与乳房炎抗病育种 | 第29-35页 |
·与乳房炎有关的抗性性状 | 第30-31页 |
·乳房炎抗性相关QTLs 定位 | 第31-32页 |
·乳房炎抗性候选基因 | 第32-35页 |
8. PMN 凋亡与奶牛乳房炎抗性 | 第35-38页 |
·细胞凋亡的概念 | 第35页 |
·PMN 凋亡的作用 | 第35页 |
·PMN 凋亡的分子调控 | 第35-38页 |
第二章 抑制性消减杂交构建奶牛乳房炎抗性相关cDNA 文库 | 第38-56页 |
1. 前言 | 第3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8-50页 |
·材料 | 第38-40页 |
·方法 | 第40-50页 |
3. 结果 | 第50-53页 |
·白细胞中总RNA 提取、mRNA 纯化及检测 | 第50页 |
·双链cDNA(dscDNA)合成与酶切 | 第50页 |
·接头连接效率检测 | 第50-51页 |
·消减产物第二次PCR 结果 | 第51-52页 |
·消减效率检测 | 第52-53页 |
·消减文库中插入片段的PCR 鉴定 | 第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奶牛乳房炎抗性相关消减cDNA 文库质量评价 | 第53-54页 |
·消减cDNA 文库在分离疾病抗性相关基因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 第54-55页 |
·本研究的特色与意义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反向Northern 斑点杂交差异筛选奶牛乳房炎抗性相关基因 | 第56-76页 |
1. 前言 | 第5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6-61页 |
·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7页 |
·杂交所用溶液配制 | 第57页 |
·差异筛选探针的标记 | 第57-58页 |
·探针标记效率检测 | 第58页 |
·插入片段的扩增与点膜 | 第58-59页 |
·反向Northern 斑点杂交与显色 | 第59页 |
·差异表达克隆选取 | 第59页 |
·测序 | 第59-60页 |
·差异表达EST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0-61页 |
3. 结果 | 第61-69页 |
·探针标记效率检测结果 | 第61页 |
·反向Northern 斑点杂交筛选结果 | 第61-62页 |
·患乳房炎奶牛和健康奶牛白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2-69页 |
4. 讨论 | 第69-76页 |
·β-防御素基因(β-Defensin Genes) | 第70页 |
·钙粒蛋白C 基因(S100A12 基因)(calgranulin C gene) | 第70-72页 |
·IκBα基因(NF kappa B inhibitor alpha)和BI-1 基因 | 第72页 |
·L-选择素等细胞黏附分子基因 | 第72-73页 |
·AHCY(S-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编码基因) | 第73页 |
·WIP(Wiskott-Aldrich syndrome protein interacting protein) | 第73-74页 |
·MIP-3(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3)基因与IgJ 基因 | 第74页 |
·其它 | 第74-76页 |
第四章 两个新基因cDNA 片段的电子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76-91页 |
1. 前言 | 第76页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76-80页 |
·试验材料 | 第76-77页 |
·方法 | 第77-80页 |
3.结果 | 第80-88页 |
·RT-PCR 扩增和克隆结果 | 第80页 |
·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80-85页 |
·EST 数据库检索结果和意义 | 第85-86页 |
·nr 数据库检索结果和意义 | 第86页 |
·氨基酸的多序列比对 | 第86-88页 |
·利用 UniGene 数据库进行新基因的电子表达谱分析 | 第88页 |
4. 讨论 | 第88-91页 |
·锌指蛋白基因表达调控功能与疾病发生 | 第88-89页 |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与机体免疫功能 | 第89-91页 |
结 论 | 第91-93页 |
致 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2页 |
附 录 | 第112-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115页 |
导师简介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