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页 |
第一章 电视纪录片人本精神的内容 | 第7-18页 |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传播主体的本位 | 第8-11页 |
一、重视电视纪录片编导的创造性功能 | 第9-10页 |
二、重视电视纪录片编导的参与性功能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传播客体的本位 | 第11-14页 |
一、主客体平等 | 第11-12页 |
二、关注客体的范围 | 第12-13页 |
三、原生态再现 | 第13-14页 |
四、深入人本精髓 | 第14页 |
第三节 电视纪录片受众的本位 | 第14-15页 |
一、强调受众本位,要求电视纪录片在内容上力求“三贴近” | 第14-15页 |
二、强调受众本位,要求电视纪录片消除与受众之间的落差 | 第15页 |
三、强调受众本位,要求电视纪录片谋求与受众的互动 | 第15页 |
第四节 强化电视纪录片人本精神的重要意义 | 第15-18页 |
一、强化人本精神是电视纪录片纪实性的要求 | 第15-17页 |
二、强化人本精神是电视纪录片使命感的体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当前电视纪录片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 | 第18-26页 |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人本精神的延展 | 第18-21页 |
一、电视纪录片的人本精神广度上的延展 | 第18-20页 |
二、电视纪录片的人本精神深度上的延展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人本精神的迷失 | 第21-26页 |
一、传播主体本位的迷失 | 第21-23页 |
1、传播主体本位被替代 | 第21-22页 |
2、传播主体个性被强化 | 第22页 |
3、传播主体本位被弱化 | 第22-23页 |
二、传播客体本位的迷失 | 第23-25页 |
1、浅化了人本精神 | 第23-24页 |
2、窄化了人本精神 | 第24页 |
3、缺少了人本精神 | 第24-25页 |
三、受众本位的迷失 | 第25-26页 |
1、受众本位被放大 | 第25页 |
2、受众本位被缩减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阻碍电视纪录片实现人本精神的因素 | 第26-32页 |
一、片面强调传播者的主体功能,陷入主观主义 | 第26-27页 |
二、片面强调电视纪录片的原生态特征,陷入自然主义 | 第27-28页 |
三、片面理解甚至歪曲电视纪录片的人本精神,陷入自由主义 | 第28-29页 |
四、强调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狭隘认识“以人为本” | 第29页 |
五、过分重视科学技术理性,忽视社会大环境中的人本精神 | 第29-30页 |
六、题材关注点相对集中,窄化了人本精神 | 第30-31页 |
七、创作手法单一和模式化,浅化了人本精神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电视纪录片人本精神的实现途径 | 第32-41页 |
第一节 探索电视纪录片内在规律,在传播中实现人本精神 | 第32-39页 |
一、题材的正确选择 | 第33-35页 |
二、镜头的灵活运用 | 第35-39页 |
1、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 第35-36页 |
2、“真实呈现”与“搬演再现” | 第36-37页 |
3、纪实性摆拍 | 第37-38页 |
4、镜头的规避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改善电视纪录片实现人本精神的外部环境 | 第39-41页 |
一、促进人们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变,注入人本精神 | 第39-40页 |
二、引入市场观念,倡导新的纪录片运动 | 第40-41页 |
1、积极推进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频道化发展,构建电视纪录片的展示台 | 第40页 |
2、开放纪录片市场,实现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规模化 | 第40-41页 |
3、细化受众市场,准确市场定位,追求有限条件下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 第41页 |
4、全面倡导一场新的纪录片运动,高举人本精神的旗帜 | 第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5页 |